据周总理的警卫员孙吉树说,周总理看到警卫班在练擒拿时,常常为他们矫正动作,高兴时

虎皮芳草潭 2025-07-03 13:15:37

据周总理的警卫员孙吉树说,周总理看到警卫班在练擒拿时,常常为他们矫正动作,高兴时还会为他们打一套八卦掌。周总理会拳术,曾使用过僧格林沁的战刀“僧王刀”,他的师傅更是不简单,就是当时名震京津地区,被人们誉为“北方大侠”的韩慕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周恩来,人们想到的总是在国际舞台上折冲樽俎的外交家,或是在中南海里夙夜在公的共和国总理,这些形象固然深入人心,不过,历史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很少有人把周恩来和“武术高手”联系起来,更想不到他年轻时,竟能挥舞一柄清朝亲王的贴身宝刀练功。 一个以文治著称的领袖,他的武功到底怎么样?这段经历又如何塑造了他的一生? 故事要从1913年的天津说起,那一年,15岁的周恩来考入南开学校,也正是在那时,他拜入了“北方大侠”韩慕侠的门下。 韩慕侠是当时武术界的顶尖人物,精通形意拳和八卦掌,但他开武馆不只为传艺,更信奉“强国必先强种”的道理。 周恩来和同学们慕名而来,学的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讲究“硬打硬进”的形意拳和“走转翻缠”的八卦掌,全是实战的功夫。 而少年周恩来就展现了惊人的恒心,每天清晨四点就起床练功,风雨无阻坚持了三年多。 在韩慕侠眼里,这个学生,他的眼神里没有寻常年轻人的好勇斗狠,而是一种为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的沉静。 这与他“习武为报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二人也从师徒发展成了忘年之交。 这份器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那把“僧王宝刀”,这口刀是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的佩刀,刀身刻有铭文,是韩慕侠压箱底的宝贝,可他却破例将这把宝刀交给周恩来日常习武。 韩慕侠话说得很明白:“这刀我一般不拿出来,你不一样,我愿意给你用。”这不仅是对一个少年武术天赋的认可,更是一种基于品格的极高信任。 如今,这口刀作为二级文物,静静地躺在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里,刀上还贴着韩家后人写下的小纸条:“这口刀是周总理使用过的钢刀,最好能让我留作纪念……”可见情谊之深。 韩慕侠教武,更重育人,他反复对弟子们说:“教武术我是老师,做人你们是我的老师。”这种超越技艺的格局,深深影响了周恩来。 后来周恩来决定赴日求学,探索救国之道,韩慕侠不仅精神支持,甚至拿出钱来资助他的路费,只叮嘱了一句:“出门一日难,你得好好干。” 师徒二人后来在黄埔军校重逢,身份已然不同,韩慕侠是首席国术教官,而周恩来已是政治部主任。 再次切磋武艺,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确认: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份源于武馆的敬重与情谊,从未改变。 而周恩来的武术功底,在后来的工作中也时有显露,据中央警卫局的档案记载,警卫班训练擒拿,动作不到位,总理看见了会亲自上前示范,反关节技巧干净利落,完全是专业水准。 高兴时,他还会给警卫员们打一套八卦掌,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功夫。 而更有趣的是,这种功夫甚至影响到了外交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基辛格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把与周恩来握手的感觉归结为一种“东方的神秘力量”。 这当然是西方人典型的浪漫想象,不过也从侧面说明,周恩来举手投足间的确有种异于常人的沉稳和控制力。 这种刚柔并济、圆活变通的特质,与形意拳的刚猛和八卦掌的善走善变暗合。 无论是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的巧妙破局,还是中美建交谈判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背后都能看到这种武学哲学的影子。 后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种武者精神也没有消退,据301医院的护理记录,他在承受巨大病痛时,会下意识地用武术站桩的姿势来对抗,以惊人的意志力保持着身体的挺拔,即使他全身因剧痛而颤抖,姿态也依然没有垮掉。 回头再看,从天津的习武少年,到新中国的开国总理,武术不仅给了周恩来一副强健的体魄,更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沉稳应对万变的定力。 而那把见证了师徒情谊的“僧王宝刀”,所承载的也不仅仅是一段武术传奇,而是一个时代里,青年人通过一拳一脚、一刀一掌,淬炼出的品格与担当。 【信源】周恩来曾跟随一代宗师学习中国功夫——金台资讯、中央文献出版社《周恩来年谱(修订本)》

0 阅读:41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