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外交官员偷偷递给周总理一个小纸条,周总理转身就对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

虎皮芳草潭 2025-07-06 12:29:55

1973年,外交官员偷偷递给周总理一个小纸条,周总理转身就对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说“我们能不能私下谈句话?”结果在见到毛主席时,却问中国能否停止核试验,年近80岁的毛主席只说了9个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场会谈,正在悄然改变着太平洋的地缘政治格局。 来访的是澳大利亚总理高夫·惠特拉姆,他是一位刚刚颠覆了澳大利亚几十年外交传统的政治家。 二战后,澳大利亚在经济上完成了从“骑在羊背上”到“坐在矿车上”的转型,国力跻身世界前列。 但经济的底气,也带来了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强烈诉求,过去,澳大利亚在国际事务上几乎是美国的“跟班”,亦步亦趋。 可是惠特拉姆上台后,立刻顶住压力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展现了非凡的政治魄力,也正是这份魄力,让他受到了中方的极高礼遇。 10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三军仪仗队威严列阵,惠特拉姆后来回忆,周总理那身略显陈旧的中山装,和他挺拔的身姿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后来接下来的会谈,更是让惠特拉姆见识了周恩来的功力,双方在人民大会堂一连谈了17个小时。 从国际局势到双边关系,无论话题多么刁钻,周恩来总能应对自如,知识渊博得像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不过,每当触及像美国在澳军事基地这样的敏感问题时,周总理又会点到为止,巧妙地将话题引开。 这种收放自如的掌控力,让惠特拉姆私下感叹:“我从没和任何人连续聊过17个小时。” 就在这场马拉松式的会谈中,一个工作人员悄悄递给周恩来一张纸条,周总理看过后,神色如常,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次访问的真正高潮即将来临。 果然,不久后惠特拉姆便接到了通知:年近八旬的毛泽东主席将会见他。 11月2日下午,惠特拉姆走进了毛主席的书房,这位老人虽然腿脚不便,却坚持自己站起来,与客人有力地握手。 起初,惠特拉姆似乎想掌握主动,滔滔不绝地陈述观点,但毛主席安静地听着,偶尔呷一口茶,然后将手往沙发扶手上一放,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现在,让我来问问题。” 他一开口就直击要害:“你们工党的哲学,和我们共产党的哲学,有什么不同?” 惠特拉姆回答,工党信奉渐进演化的社会主义,而共产党信奉革命。 之后毛主席笑了,顺着他的话风趣地追问:“这么说,你是达尔文派的?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就是用那个生物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吧?”这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风格,逼得惠特拉姆必须全神贯注。 谈话气氛在轻松与严肃间切换自如,当惠特拉姆称赞毛主席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时,毛主席只是谦逊地摆摆手:“我的作用不是那么大。”这种举重若轻,反倒让惠特拉姆更加敬佩。 然而,当话题转到中国的核试验时,气氛骤然紧张。惠特拉姆拿出了总理的架势,明确表示:“澳大利亚和日本都反对中国的核试验!”这几乎是一种当面的外交施压。 书房里瞬间安静下来。谁知,毛主席只是淡然地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了九个字:“这是必要的例行公事。” 而这九个字,可谓是一语双关,瞬间就让惠特拉姆没了脾气,它一方面坦率地承认了中国的立场,所谓“必要”,就是告诉对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下,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求生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手段,没有商量余地。 而另一方面,“例行公事”这四个字,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因为它精准地刺破了惠特拉姆的处境。 毛主席看穿了,惠特拉姆本人对华友好,但他作为刚刚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的国家领导人,必须在公开场合表明反对立场,这对他来说,何尝不也是一种“例行公事”? 果然,惠特拉姆立刻就坡下驴,解释说:“我们反对法国,是因为他们在殖民地搞试验污染环境,但中国面临苏联的核威胁,情况不同!”等于他公开承认了中国核试验的“必要性”。 事后,惠特拉姆更对自己的幕僚坦言,他知道中国搞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但作为总理,他必须公开反对,这确实是“走个过场”。 毛主席用对方的逻辑,巧妙地化解了对方的攻势,既守住了国家战略的底线,又维系了来之不易的友好氛围,他仅用一句话,便将这场核威慑的讨论,拉回到了人的维度,充满了哲学思辨...... 【信源】光明网——1973年,毛泽东会见澳大利亚总理

0 阅读:0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