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毛主席等一众同志,带着悲痛的心情,来参加陈毅老总的追悼会,可在这一沉重的时刻,那扩音机竟传出了巨响。
1972年1月1月头十来天,北京城冷得厉害,刀子风刮得人脸生疼。大街上,人穿得里三层外三层,裹得像个粽子,还是挡不住那刺骨的寒气。
可比起这天寒地冻,更让人心里发凉的,是元月六号那天传来的坏消息:为咱们新中国流过血、出过大力的陈毅老帅,没挺住肠癌的折磨,撒手人寰了。
消息一传开,好些知道他、敬重他的老战友、老部下,都忍不住掉了泪。心里头那份难受劲儿,甭提了。
大伙儿紧着就向上头打了报告,要好好办一场追悼会,送陈老总最后一程。可这报告批下来,却是在两天之后。
为啥拖了两天?实在是毛主席太忙了。
老人家那会儿心思全在国事上,大到国家方针,小到百姓的吃穿用度,事无巨细都得他操心。批文件,看报告,起五更爬半夜,难得有歇口气的时候。
等看到报告说陈毅同志走了,老人家握笔的手直哆嗦,心里那份悲痛,像打翻了五味瓶。
按照那会儿给军队里顶重要的老同志办事的规矩,主席这身份,一般是不出席追悼会的。
可这规矩卡在这儿,不去吧,谁都知道主席心里头念着陈老总,怕以后后悔。思来想去,主席最后还是拍板,得去!无论如何也要去送老战友一程。
到了一月十号那天中午,照往常的习惯,主席该歇个午觉养养神。可那天,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不踏实,像是压着块大石头。
他叫来身边的工作人员:“走,去八宝山,送送陈毅同志。”
工作人员一看他还穿着家常的睡衣,想劝他换身正式的衣裳,时间太紧,主席摆摆手:“不讲究那些了!”抓过一件外衣一披,火急火燎就上了车。
这边车刚发动,消息就传到了八宝山:毛主席要来参加追悼会!周总理那边一听,当机立断,马上下令,立刻把追悼会的规格调高!原来预备的可能不够份量,按主席亲自出席的标准来!
下午,主席的车赶到了八宝山。一下车,他第一件事就是一把拉住陈老总老伴张茜的手,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他声音都有点抖:“陈毅是个好同志啊!为咱们党、为咱们国家,那是立过大功的人!”话没说完,身子就有点打晃,看得出是伤心过度加上劳累,身体吃不消了。
张茜眼疾手快赶紧扶住主席,一脸担忧:“主席,您这身子骨……”
“不碍事!撑得住!”主席定了定神,语气很坚决,“说什么,我也得把这个追悼会参加完。”
张茜心里又难过又感动,小心扶着主席来到陈老总的灵柩前头。
毛主席就那么站着,看着静静躺在那里的老战友,伸出手,轻轻抚摸那冰冷的棺木,无声地跟老战友做着最后的道别。
追悼会正式开始了,会场里奏起了低沉哀伤的曲子。
所有人都规规矩矩、面色凝重地站在陈老总的灵前。周总理拿起那份代表党和国家的悼词,一字一句,缓慢又沉重地念着。
念到动情处,总理的声音哽咽了,好些老同志都忍不住抬手抹眼泪。整个会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份节骨眼上,偏偏就出了岔子!
哀乐停了,周总理念悼词的扩音喇叭里,本该肃穆安静的时候,冷不丁爆出一阵刺耳吓人的“嗡——!”长响!那动静儿,尖利得很,当时就把所有人吓了一大跳。
要说准备工作那真是做得够仔细了。
追悼会开始前,周总理怕的就是出意外,特意安排人把会场里里外外、角角落落,连人带机器设备,都仔仔细细、反反复复筛了好几遍,确认没一点问题才放心。
这怪声一响,周总理脸色立刻就变了。常言道: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动静不对劲,不能大意!他马上冲着周围的警卫下了死命令:“快!护着主席马上离开这儿!”
看着警卫们迅速把主席转移到安全地方,周总理那颗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一点点,但马上又开始组织人对会场进行地毯式搜查。
他一点不敢马虎,自己还亲自走到那出问题的扩音器跟前,抬手敲了敲,听听声音,就怕有人趁乱往里头塞了什么不该有的东西。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地检查,一个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赶紧向周总理报告:“总理,看着像是扩音机里头的电子管子,大概是烧断了爆了。”
为啥这么推断呢?因为追悼会开始那会儿,扩音器还好使唤,周总理念悼词前头部分声音都清清楚楚,就念完刚停的时候这怪声才突然冒出来的。
可周总理那个人啊,做事向来丁是丁卯是卯,一点儿缝都不含糊。
就算猜测是这样,他还是让人再查、再三查,等所有人都确认这扩音器的问题就是个意外、就是元件老化烧了,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性之后,他那颗一直高悬的心,才算真的落回肚子里。
他那份谨慎细致,就像老辈人说的:家财万贯,不如日进分文。
信息来源: 新华社关于陈毅同志生平及追悼会的相关报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回顾 《陈毅传》及党史公开出版物中关于陈毅同志及家人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