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到家了!1982年,内蒙有个流浪汉捡到了一根闪着金光的铁棍,称完足有7斤重,他赌棍里有金子,直接就拿去给人炼化了,没成想真炼出了4斤黄金,流浪老头也瞬间成了“万元大户”。可此事被当地文物局知道后,专家顿时捶胸顿足表示:国家少了三个亿都不止啊! 1982年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日子过得苦哈哈。那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厚,村里人都不怎么出门。可有个叫王老全的流浪汉,还得天天出去拾荒。他60多岁了,一个人过活,靠捡破烂换点钱糊口。那时候农村穷得叮当响,几毛钱都能救命,王老全就更别提了,家里啥也没有,吃的用的全靠捡。 那天,他在村外土路上翻雪堆,寻思能找点废铁卖钱。结果脚下一滑,踩到个硬家伙,挖出来一看,是根黑乎乎的棒子,7斤重,表面有点金光。他心里一合计,这玩意不简单,兴许值大钱。第二天,他跑去镇上找铁匠刘二帮忙。刘二是个老实人,手艺不错,拿秤一称,确实7斤。他刮了刮表面,金光更明显,断定里面有金子。王老全一听,眼睛都亮了,催着刘二赶紧熔了看看。 刘二找来他哥刘长河,是个金匠,懂点门道。刘长河瞅了瞅,说这棒子像老物件,可能有来头。可王老全哪管这些,只想着发财。刘长河也没多劝,把棒子扔进炉子炼化,最后真提炼出4斤纯金。那年头,金价不高,但4斤金子也能卖12000块。80年代的12000块啥概念?够盖房子买地再置办一堆东西。王老全拿了这钱,立马成了村里的“万元户”,谁见了都眼热。 他开始大手大脚,修了房子,买了新衣裳,还弄了辆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可是稀罕物,村里人一看就知道他发了。消息传得快,没多久就有人上门借钱,还有人瞎猜他是不是挖了金矿。王老全嘴上不说,心里美滋滋,觉得自己总算熬出头了。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根棒子不只是金子那么简单。 过了段时间,当地文物局听到了风声,派人来查。他们问了王老全,又找刘氏兄弟核实,还去发现的地方挖了挖,可啥也没剩下。专家研究了棒子的特征,推断这是辽代的礼器,距今上千年。那时候辽国在北方势力不小,这种礼器多半是王侯用的,上面还有云纹和刻痕,历史价值没法估量。一位专家算了笔账,说这东西少说值3个亿,甚至更多。王老全听完傻眼了,手里的钱瞬间不香了。 文物局的人很无奈,这棒子要是没熔化,能填补辽代研究的空白。可现在啥都没了,只剩王老全的口述和几块碎渣。专家说,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是文化遗产没了,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王老全和刘氏兄弟也慌了,赶紧配合回忆细节,可再怎么弄也救不回来。他们仨都不是坏人,就是不懂行,贪了那点小利,结果闯了大祸。 这事之后,王老全日子好过了,但心里总有疙瘩。他逢人就念叨,早知道是国宝,死也不炼。可惜后悔没用,那12000块花得再痛快,也换不回国家的损失。村里人聊起来,都说这老头运气好又不好,捡了金子却砸了国宝。后来,赤峰这边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宣传多了,村民也长了心眼,不敢随便动老物件。 其实想想,王老全挺可怜的。他一辈子穷怕了,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谁能不眼红?他没文化,不懂文物价值,只想着填饱肚子,过几天好日子。可这无知加上贪心,直接毁了件稀世珍宝。专家说得对,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是那时候大家都不懂保护文物,才让国宝白白没了。 这故事听着玄乎,可真不是瞎编。80年代的农村就这样,啥都缺,信息也闭塞。王老全不是啥英雄,也不是坏蛋,就是个普通人,撞了大运又栽了大跟头。文物局的专家急得跳脚,国家损失几个亿,可对他来说,那4斤金子已经是天大的馅饼了。可惜这馅饼太烫手,烫得整个国家都跟着疼。 现在回头看,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文物不是随便捡来的垃圾,它背后是历史,是老祖宗留下的根。赤峰后来搞宣传,就是怕再有人糊里糊涂毁宝贝。王老全的故事,成了个教训,谁听了都得琢磨琢磨。 王老全从穷光蛋变“万元户”,却让国家亏了3个亿,这买卖咋算都亏到家了!你说他是运气好还是倒了血霉?文物保护这事,你觉得该咋办才能不重蹈覆辙?你有啥想法,快在评论区说说吧,大家一起聊聊,咋样让这些老宝贝别再被糟蹋了!
这回好了,别说面子,里子都不给了,这回满意了吧?柴桑大姐直播时说:一直给他们留
【7评论】【4点赞】
用户41xxx06
砖家气的连吞三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