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被万历帝朱翊钧清算时,其生母李太后自始至终没有为张居正说过一句话,最终酿成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自缢而死,张家十几口人活生生的被饿死,骸骨还被野狗啃食。 张居正,1525年出生在湖广江陵,家里不算啥大户人家,但他从小就聪明得不行。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22岁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这起点可不低。后来他参与编《永乐大典》,才华彻底显露出来。不过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1554年他因病辞官回了老家,直到1560年才复出,干起了国子监司业。到了1567年,他正式入阁,1572年更是爬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那年万历帝才9岁,国家大事全靠他扛着。 张居正上台后,干得最出名的就是改革。他推“一条鞭法”,把乱七八糟的赋税整合成一条,收银子代替实物,方便老百姓也方便国家收税。还有“考成法”,盯着官员干活,完不成任务就收拾你。这两招让明朝财政 copy/paste,财政收入蹭蹭涨,国库充实了不少。可惜,这位牛人太能干,树大招风,朝里不少人看他不顺眼,觉得他太专权,连皇帝都得听他的。 万历帝朱翊钧,1572年登基时才9岁,小孩儿懂啥呀,全靠张居正教着管着。张居正对他要求特别严,动不动就训他,像个老学究似的。小皇帝长大后,慢慢就不乐意了,谁愿意一辈子被人管着啊?再说,张居正活着时,日子过得比皇帝还讲究,家里堆满金银珠宝,这让万历帝心里更不平衡。等张居正1582年一死,万历帝终于逮着机会,憋了多年的气全撒出来了。 张居正死后没几个月,万历帝就下令清算。先是指控他贪腐、奢靡,派锦衣卫抄家,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抄出来的东西不算少,但有没有夸大其词,谁也不知道。张家人被锁在柴房里,不给吃不给喝,硬生生饿死了十七口人。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受不了这折磨,自缢身亡。更惨的是,尸体都没人收,被扔在那儿让野狗啃食。这场面想想都让人背脊发凉,皇帝这仇报得也太狠了。 李太后是万历帝的亲妈,按理说,张居正帮她儿子管国家,她该有点感恩吧?可清算的时候,她一句都没吭。有人说,她早就退居幕后,不问政事了;也有人猜,她是怕儿子彻底翻脸,保皇权比啥都重要。不管啥原因,她的沉默直接把张家推向了绝路。一个女人,面对权力的游戏,到底是心冷了还是没办法,谁能说得清呢? 张居正的悲剧,说白了,跟他太能干脱不了干系。他改革牛是牛,但得罪的人也多,满朝文武有几个真心服他?加上他管皇帝管得太严,小孩儿长大了自然反感。再说,万历帝那时候才20岁出头,年轻气盛,想自己当家做主,哪容得下一个死人还压着他?李太后不吭声,可能也是看透了,儿子翅膀硬了,她说啥都没用了。 还有个事儿得提,张居正活着时,手握大权,连皇帝的圣旨都得他点头才能发。这在封建社会可是大忌,皇权至上,谁敢这么干不翻车啊?他那时候风光无限,可风光背后埋的全是雷。 张居正一倒,他的改革也跟着废了。一条鞭法没人管,赋税又乱成一锅粥,贪官污吏卷土重来。边防也松懈了,女真后来崛起跟这不无关系。万历帝清算完人,自己反倒懒得管事,躲在宫里几十年不早朝,国家慢慢就垮了。到了1622年,天启帝给张居正平反,可惜晚了,明朝已经病入膏肓,1644年彻底完蛋。 这事儿看着让人唏嘘。张居正干了那么多实事,最后却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万历帝报了仇,可国家也跟着遭殃。李太后冷眼旁观,保住了皇家的面子,却没保住道义。这说明啥?权力这玩意儿,太无情,谁也靠不住。 平心而论,张居正不是坏人。他改革真心为国为民,换谁来干都没他那本事。万历中兴不是吹出来的,国力强了,老百姓日子也好过点。可他也有毛病,太强势,太独断,手腕硬得让人害怕。他活着时压得住,死了谁还买账啊?再说,他家确实富得流油,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把柄,谁都能拿来做文章。 这故事里,没人是单纯的好人坏人。张居正有功也有过,万历帝不是啥明君,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李太后沉默不语,看着冷酷,但她一个寡妇,能扛到那份儿上也不容易。权力面前,人性都得退后,谁不是为了自己那点算盘呢? 回头看这段历史,咱们能学点啥?一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太出风头容易翻车。二是权力这东西,用得好是福,用不好就是祸。还有,靠人不如靠自己,张居正指望李太后救场,结果啥也没等到。今天的社会不一样了,但这些道理还是通的,做人做事,得留点后路。
张居正被万历帝朱翊钧清算时,其生母李太后自始至终没有为张居正说过一句话,最终酿成
陌上伊人笑
2025-07-05 19:48: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