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个意大利记者对中方撒了谎,偷偷拍下了一张本不该拍的照片,后来这张照

如梦菲记 2025-07-05 18:22:29

1973年,一个意大利记者对中方撒了谎,偷偷拍下了一张本不该拍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竟被印了9000万张,在全世界传疯了,也成了他人生最骄傲的瞬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初,北京的天气格外寒冷,那一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摄影记者乔治·洛蒂跟随意大利外交部长代表团访问中国。   表面上,他的任务是记录两国建交后的外交活动,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他想拍一张中国总理周恩来的照片,一张真实的、没有经过官方安排的照片,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那时候的中国对于西方来说还很陌生,尤其是周恩来这样的重要人物,鲜有公开的个人影像,西方媒体对这位中国总理充满兴趣,却苦于没有接触的机会。   洛蒂是《Epoca》周刊的摄影记者,跑遍世界各地,见过不少重大场面,他深知,有些画面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出现,他相信,周恩来这样的人物,如果能够用镜头定格一个真实瞬间,这张照片的价值将超越普通新闻。   洛蒂知道这次任务不被允许带相机,他从出发前就开始做准备,他挑选了一台体积很小的手动相机,去掉了多余的金属件,防止光线反射暴露目标。   他还用黑色绒布包裹机身,藏在大衣内侧,为了不引人注意,他在整个入场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冷静,配合安检,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进入人民大会堂时,洛蒂站在代表团的最后面,他的手心在出汗,心跳也很快,他观察现场的灯光角度和总理移动的节奏。   他明白,这次握手环节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他没有把相机拿出来,而是紧贴身体,静静等待。   当接见仪式进行时,周恩来与每一位意大利代表握手致意,洛蒂故意拖慢脚步,慢慢挪到队尾,他知道站在中间位置根本没有条件拍摄。   他必须等到所有人都走过,他与总理面对面那一刻,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他默默计时,尽量靠近周恩来出现的位置。   轮到他时,他伸出手,和总理握手,在那一刻,总理的助手从远处叫了一声“总理”,周恩来听到声音后轻轻转头,目光望向会场门口。   他站得很直,眼神集中,脸部轮廓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那一瞬间,洛蒂没有犹豫,从大衣内侧迅速抽出相机,凭借经验瞄准目标,按下了快门。   这次拍摄只持续了一秒,洛蒂没有进行连拍,也没有再次举起相机,他立刻低头,把相机重新藏好。   他知道,在这样的场合,任何异常动作都会引来怀疑,他没有再多看周围一眼,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他的胶卷被贴身藏好,随后离开现场。   在离开会场后,有工作人员注意到他衣服内侧似乎有异物,问了几句,他装作不懂,用空镜头假装操作相机,掩饰过去。   相机随后被暂时带走检查,但由于没有发现明显问题,很快又还给了他,而那卷胶卷始终没有暴露,被他带回意大利。   回国后,他第一时间把胶卷送进暗房,当照片在药液中慢慢显影出来时,他看到一张周恩来侧脸的照片。   画面中,总理站在灯光下,微微转头,神情专注而沉静,眼神没有看向镜头,也没有摆出官方表情,这张照片是一个真实瞬间,干净、自然,没有修饰,洛蒂知道,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Epoca》周刊在收到这张照片后,将它印在两页大的版面上刊出,没有添加文字说明,照片一经发表,立刻引发巨大反响,西方读者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展示中国领导人真实一面的照片。   随后,这张照片被多家国际媒体转载,很快在欧洲、北美、南美等多个国家刊登,总计印刷量达到9000万张,这在没有社交网络的年代,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同年年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将这张照片评为“世界理解奖”的年度获奖作品,评审认为这张照片展现了一个政治人物的人性和思考深度,是新闻摄影跨越文化障碍的典范。   照片没有夸张的表情,也没有任何修饰动作,只是一个普通人转头时的眼神,却让许多人感到共鸣。   这张照片后来被选为周恩来的官方肖像之一,在多个场合被使用,尤其在1976年总理去世时,无数人在天安门广场手持这张照片悼念,他们手中举起的,不仅是一张肖像,更是一种情感寄托。   乔治·洛蒂这一生拍过很多照片,但他说这张是他最重要的一张,他并不为自己曾经隐瞒和违规而感到骄傲,但他始终相信,那一次快门记录下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脸,而是那个时代的一道光。   他把这张照片留给了中国,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一种理解与连接,他在摄影之外,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见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周恩来传世照片的故事:一个谎言留下永恒瞬间(图)

0 阅读:88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