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0岁蒋红英与小超市店主唠嗑,得知店主爷爷当红军的经历时,心里咯噔一

如梦菲记 2025-07-05 16:22:22

1987年,70岁蒋红英与小超市店主唠嗑,得知店主爷爷当红军的经历时,心里咯噔一下,当看到店主爷爷照片时,顿时泪流满面:“这是我的丈夫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夏天,郑州的天气闷热,小巷尽头的小卖部刚开门不久,70岁的蒋红英一如往常拄着拐杖出来散步,她习惯清晨出门走走,买些日用品,也顺便看看街坊。   这一天,她进了附近的小超市,买了一瓶酱油和一块肥皂,正准备离开时,她无意中看见柜台后挂着一张营业执照,执照上的名字让她心头一紧,赵桂英,这个姓让她愣住了,随后眼神开始发直,手心微微出汗。   她停在原地没动,几秒钟后,她轻声问了一句是不是新县人,小店姑娘笑着说老家是大别山新县箭厂河。   蒋红英听到“箭厂河”三个字时,整个人像是被电击了一下,差点把肥皂掉在地上,她没有再多问,结完账后拄着拐杖慢慢离开。   回到家后,蒋红英坐在床沿许久不动,她打开抽屉,翻出一个旧布包,里面包着一枚半块银元,边角早已被岁月磨得光滑,那是她年轻时与赵基生分别前留下的信物。   他们一人拿了一半,约定等战争结束再见面时凭这银元相认,她还翻出了一封从未寄出的信,那是她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勇气送出去的东西。   信纸有些泛黄,上面的字仍然清晰,她把银元重新包好,托人转交给了那个小超市的姑娘,请她寄回新县,说是给她爷爷的。   几天后,姑娘照着地址把东西寄了出去,那时赵基生已年逾八旬,住在新县箭厂河一座老砖房里,身体还算硬朗,他平常喜欢坐在门口晒太阳,手上总捣鼓些老物件。   收到那封信时,天色刚擦黑,孙女把信递给他,说是郑州寄来的,还有照片和一小块银元,赵基生拆开信封,当他看见照片中那个老太太的脸时,整个人呆住了。   他慢慢放下手中的艾草,眼眶泛红,嘴唇轻微颤抖,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旧布包,里面正是当年他保留的另一半银元,他拿出两块银元,拼在一起,纹路和缺口完美契合。   当天晚上,他没有睡觉,他坐在老屋门前,一言不发,家人看着他发呆,不敢打扰,他的思绪回到了五十多年前,那时他和蒋红英都还年轻,蒋红英来自外地,说话带着口音,梳短发,做事干脆利落。   他们在红军队伍中相识,执行任务时常常被安排假扮夫妻,一次任务途中,敌人围剿紧急,两人被迫分头行动,后来赵基生负伤藏身山洞,几个月未与外界联络,等他回到部队时,战友告诉他,蒋红英可能已牺牲。   那天晚上他没有说话,一个人躲在炕上整整三天,之后他在家人的劝说下成了家,但心里始终觉得缺了一块,他把那半块银元藏了起来,每年清明节或部队纪念日,他都会翻出来看一眼。   蒋红英那边情况也一样,她在一次任务中负伤,被老乡藏了起来,失去了与部队的联系,等她康复后,战局已变,她回到南京与母亲一同生活。   多年打听无果,她也听说赵基生在战斗中牺牲,她哭了一个月,后来生活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大许多岁的铁路工人,她把那段过去埋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1994年春天,蒋红英坐了整整八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从郑州回到新县,那天山路两旁的迎春花开得正盛,像一盏盏小灯笼,赵基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等她。   他们站在几米远的地方没有说话,蒋红英慢慢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那块银元,赵基生也从怀里拿出自己的那一半,两块银元在手心合在一起,发出一声轻响,周围看热闹的年轻人红了眼圈,但两位老人一直没有掉泪。   民政局为他们补办了结婚证,村里人摆了三桌饭菜,菜不多,就是普通的红烧肉、玉米饼和几样家常菜,还有几个老红军战友赶来道贺,他们搬回了赵基生的老宅,打通两间屋子,窗台上摆着野菊花。   每天早上赵基生泡茶,蒋红英晾衣,两人坐在屋前晒太阳,说些从前的事,她讲南京的弄堂,他说大别山的剿匪,他们谁也不嫌谁说得多,只觉得这些年终于走到了一起。   十年后,赵基生在睡梦中安然离世,蒋红英将那枚合在一起的银元放在他的胸前,让他带着走,几年后,她将两人的故事和银元捐给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展柜中,那枚银元静静地躺着,边角微卷,纹路清晰,它没有言语,却见证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没有誓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山路上沉默的等待与坚守。   蒋红英后来也离开了人世,她的骨灰被撒在大别山,那里有他们一起走过的路,也有他们从未忘记的约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完事洞见——老太太在店里买菜,无意说起曾是红军,店小妹回了一句话,让她惊呼:这是我丈夫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用户75xxx69

用户75xxx69

2
2025-07-05 17:43

向英烈致敬!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