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2岁的新兵黄登平正在站岗,忽然天起浓雾,他瞥见有人影闪过,出于好奇,摸过去一看,竟发现15名越军企图搞破坏! 中越边境老山地区硝烟未散,22岁的见习参谋黄登平正在一处无名高地执勤,这里夹在两个主阵地之间,因为容易遭受己方炮火误伤,长期没有驻军。 越军特工队正是看中了这种“灯下黑”的地形特点,据军事科学院档案记载,他们经常选择这类区域建立秘密据点,实施渗透袭扰。 7月12日凌晨三点,浓雾笼罩着整个高地,能见度不足五米。黄登平在站岗时突然听到轻微的树枝折断声,紧接着看到三个模糊身影呈战术队形移动。 职业敏感让他立即警觉起来,黄登平迅速叫醒三名战友,四人悄悄进入战斗位置。浓雾严重影响了视线,他们只能凭听觉判断敌人的大致方位。 决定先发制人,四名战士向可疑区域进行火力压制,交火持续约两分钟。浓雾中无法确认战果,但黄登平在地上发现了新鲜血迹。 这个关键发现让他做出大胆决定:主动出击追踪,获得上级批准后,黄登平带着一名战士沿着血迹小心前进,最终在距离阵地约200米处有了重大发现。 一个隐蔽山洞出现在眼前,洞口有明显的人工修整痕迹,血迹延伸到洞内,里面隐约传来越南话的交谈声。情况紧急,不容犹豫。 黄登平和战友迅速向洞内投掷了四枚手榴弹,爆炸在密闭空间内威力倍增,据成都军区战果通报,此次行动共歼敌15人。 这次胜利并非偶然,一周前黄登平就曾主动请缨拔除越军在高地上插的国旗。执行任务时,他意外发现了这个隐蔽山洞,敏锐判断出这是敌方据点。 战后清理现场时发现,山洞内储存着大量武器弹药和侦察器材。这里确实是越军的一个重要前哨站,用于收集我军情报和指挥渗透行动。 让黄登平更加坚定战斗意志的是,他的军校同窗战友不久前刚牺牲在越军特工偷袭中。战友的牺牲让年轻的黄登平深刻理解了这场战斗的意义。 这场战斗体现了山地作战的典型特点,黄登平成功运用了“以静制动”的原则,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展现了优秀的战斗素养。 这次行动粉碎了越军特工队的渗透企图,摧毁了一个长期潜伏的据点。战斗结束后,我军调整了防御部署,加强了对类似区域的管控。 黄登平的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和果断行动,成为当时前线官兵学习的典型。他的事迹在部队广泛传播,极大鼓舞了官兵士气。 战后总结会上,团首长特别表扬了黄登平“胆大心细、主动作为”的战斗作风。他因此荣立一等功,事迹被收录进解放军战例选编。 这场看似偶然的遭遇战,实际上反映了边防军人的高度警惕性和过硬军事素质。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能够敏锐发现敌情并果断处置,正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浓雾中的这一战,不仅是黄登平个人的胜利,更是我军严密防务体系的体现。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高地,都有人在默默坚守,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威胁。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黄登平和战友们在老山前线展现的勇气与智慧,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职责与担当。 这个发生在浓雾中的战斗故事,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边防军人的风采。在艰苦环境中保持高度警觉,在关键时刻敢于主动出击,这正是老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云南边防志·对越作战卷》云南人民出版社
简直就是胡闹!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