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晚年虽然话已说不清楚,但依然坚定的说:“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同志没有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那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我问心无愧!” 1974年病重的彭德怀在医院写下最后手稿,这位开国元帅已无法清晰说话,却仍坚持写道:“我这一生爱骂人,但对同志从无阴谋。”1943年陈赓在日记中写下八个字:“彭总性刚直,党内无双。”这个评价,彭德怀用了一辈子来证明。 临终前彭德怀特意交代:“骨灰埋到乌石峰下,栽棵苹果树就行。”这个看似普通的遗愿,背后藏着他37年前的一个承诺。 1937年奔赴抗日前线时,彭德怀对湖南老乡们说:“等胜利了我带回北方苹果苗,让咱们山地也能结甜果子。”这话不是客套,彭德怀说到做到。 1928年平江起义时,29岁的彭德怀亲手绘制作战地图,用红铅笔标出每条突击路线。这种打法在百团大战中达到巅峰。 1940年彭德怀连续七天靠炒黄豆充饥,指挥所就设在距前线不足千米的窑洞里。炊事员问他为什么不往后撤点,彭德怀说:“我在这儿,大家心里踏实。” 到了朝鲜战场,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更是让美军吃足苦头,第二次战役前,彭德怀盯着沙盘三天没合眼,突然把铅笔一摔:“就算拼光家底,也要把美国人赶过三八线!”志愿军司令部的参谋都记得,那是他们见过最坚决的表情。 装备悬殊的志愿军最终创造了战争奇迹,靠的就是这种决绝,但真正让彭德怀成为传奇的是1959年那封“万言书”。当时全国正在经历困难时期,彭德怀却在庐山写信给毛主席,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这封信他改了九稿,每页都有泪水打湿的痕迹。 写完这封信,彭德怀知道后果会很严重,但他还是交了上去,用他自己的话说:“该说的话必须说,哪怕粉身碎骨。”果然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撤销职务,从此淡出政治舞台。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彭德怀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原则,他对侄儿彭康白说:“真理有时候要等,但绝不会消失。”1978年冬天彭德怀的骨灰终于回到故乡乌石峰。 乡亲们发现,他当年亲手栽的板栗树已经长得又高又大,大家自发在墓周围种下三百棵苹果树,算是帮老将军完成那个37年前的承诺。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真材实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战场上永远冲在最前面,意味着看到不公时敢于直言,意味着即使被误解也要坚持真理。 彭德怀这一生,从湖南农民到开国元帅,从平江起义到朝鲜战场,从百团大战到庐山会议,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在证明同一件事:什么叫做军人的本色。 当年那个在乌石峰下长大的放牛娃,最终成为了共和国最耿直的将军。他用一生诠释了四个字:不改初心。这或许就是彭德怀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真材实料的人,就像他家乡的那些苹果树,扎根深土,默默结果,从不炫耀,却最为甘甜。 信源: 黑河新闻网 鲜为人知的故事-红色遗嘱 《彭德怀全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陈赓日记》解放军出版社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22点赞】
淡云流水
彭总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