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好奇询问他名字后,大笑道:“原来你就是那个口出狂言之人!” 1962 年冬的西藏西山口,海拔 4500 米的雪线像把冰刃。印度第四师的炮兵阵地藏在环形山坳里,美式 105 毫米榴弹炮的炮口正对准中国哨所。 庞国兴带着王世军、冉福林匍匐前进时,睫毛上的冰碴子簌簌掉落,他们不知道,此刻身后的九连主力已被印军炮火隔断,而前方三百米处,印军巡逻队的牛皮靴正踩碎冰壳。 交火在雾凇弥漫的樟子松林突然爆发。庞国兴用刺刀挑开美军罐头盒当信号器,三枚手榴弹在印军碉堡群炸开雪浪。 当冉福林的机枪卡住膛线时,庞国兴已用步枪枪托砸开第三个地堡的射击孔,枪管里还冒着青烟。 王世军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副班长的刺刀尖上挂着印军的头巾,像面迷你白旗。” 最险的是追击炮阵地那晚。三人在雪窝子里啃着冻土豆,看见印军正用骡马拖拽野炮。 庞国兴突然扯开棉袄露出伤疤:“当年逃荒时饿晕在秦岭,是解放军给了我窝头,今天该我还账了!” 他带着两人呈三角队形突进,王世军的手榴弹精准落进炮位掩体,冉福林的冲锋枪扫断了骡马缰绳。 当九连连长带着主力冲上阵地时,七门大炮的炮闩全被庞国兴用石头砸坏,炮管里还塞着冻硬的青稞饼。 庆功会上,兰州军区司令员把一等功勋章挂在庞国兴胸前时,这个陕西汉子蹭了蹭鞋底的泥:“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这句话被记录在《西山口战斗详报》第 7 页,钢笔字迹因激动而颤抖。 毛泽东读到此处时,正在批阅军委送来的战报,他用红铅笔在 “胆敢” 二字下画了波浪线,对秘书说:“这后生比《水浒传》里的李逵还厉害!” 庞国兴的狠劲早有来头。1948 年陕北闹饥荒,12 岁的他背着妹妹去扒火车运粮,被国民党兵用枪托砸断两根肋骨。 当解放军医疗队用盐水给他洗伤口时,这个疼得冒汗的少年咬着牙说:“长大了我要扛枪。” 1960 年参军那天,他把砍柴刀送给邻居大婶,刀鞘上刻着歪歪扭扭的 “报国” 二字。 新兵连投弹考核时,他把背包带缠在手上练臂力,半个月后扔出 58 米,靶场土墙上至今留着他砸出的弹坑。 1963 年国庆阅兵的飞机梯队掠过城楼时,庞国兴的目光追着机群直到消失在云层。 朱德元帅握着他的手时,发现这双手布满老茧:“三个人打垮两个炮兵团,古今中外都少见!” 庞国兴想起西山口的雪夜,他们三人挤在岩缝里用身体焐热冻僵的机枪零件,冉福林发着高烧还在给子弹上膛。 此刻他望着广场上欢呼的人群,突然想起牺牲的战友 —— 王世军后来在剿匪战斗中牺牲,临终前还念叨着 “副班长的枪法最准”。 晚年的庞国兴在陕西子洲县当武装部长,常给小学生讲战斗故事。 他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压着 1963 年国庆的合影,毛泽东站在中间,他站在第二排最右边,军帽檐上还沾着未拍掉的雪花。 1970 年他在国防施工中因塌方牺牲,临终前对战友说:“把我埋在能看见秦岭的地方。” 如今庞家沟的山坡上,那座墓碑前总摆着新摘的山丹丹花,就像他当年在雪山上插的那枝报春草,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处,倔强地开着血色的花。 西藏军区的军史陈列馆里,庞国兴的步枪挂在展柜中央,枪管里还留着 1962 年印军炮阵地的硝烟味。 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 1963 年国庆的影像,当镜头扫过观礼台时,那个年轻少尉的陕西口音仿佛还在回响:“只要国家需要,我庞国兴还能再端十个炮阵地!” 参考来源:红色文化网——回眸1962:四名战士击溃印军一个团,毛主席的战士就这样天下无敌
1963年国庆阅兵,一名年轻少尉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毛主席好奇询问他名字后,大笑
承永
2025-07-04 01:1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