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在中国游击队最艰难的时期,一名土生土长的日本士兵,悄悄为我军送出10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03 17:57:14

1933年,在中国游击队最艰难的时期,一名土生土长的日本士兵,悄悄为我军送出10万发弹药,并在留下一封信后,选择了自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3年,在吉林省汪清县的深山密林中,一支由李延禄率领的抗日游击队正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激战。弹药即将耗尽,形势万分危急。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改变了战局走向。 战斗间歇,游击队员周宝忠带人搜寻弹药时,在嘎呀河边的松林深处发现了一辆满载子弹的日军军车。车旁躺着一具日本士兵的尸体,手中紧握着一张用日文写成的纸条。 伊田助男,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抗日战场上。 这名年轻的日本士兵原本是关东军间岛辎重队的运输员,负责为日军运送军需物资。1931年应征入伍时,他满怀着理想来到中国东北。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幻想。 在中国战场上,伊田助男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烧杀抢掠、活体实验、屠杀平民,这些令人发指的罪恶让这个本就心怀正义的年轻人彻底清醒。他深知自己正在参与的不是什么“圣战”,而是赤裸裸的侵略。 良知与现实的冲突让伊田助男痛苦不堪,他曾试图劝说战友停止暴行,却被孤立和排斥。在看到游击队散发的反战传单后,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1933年3月30日,日军对马家大屯发动大规模围剿。鳖冈村一少将率领3000余名日军,企图彻底消灭这支顽强的抗日力量。面对悬殊的兵力对比,游击队唯一的出路就是突围,但缺少弹药成了最大的障碍。 关键时刻,伊田助男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趁着运送弹药的机会,独自驾驶装载着10万发子弹的军车脱离了部队。为了防止日军追回这批珍贵的弹药,他故意将车开进松林深处,破坏了发动机,并用松枝掩盖了车辆。 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厉惩罚,伊田助男选择了用生命来完成这次“背叛”。他在纸条上写下了这样的话:“我看到了你们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 我很想和你们会面,但我被法西斯野兽包围走投无路,我决定自杀。我把运来的10万发子弹赠给贵军,请瞄准日本法西斯射击。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当游击队员们读完这封遗书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震撼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日本青年,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们送来了最急需的弹药。军长李延禄含泪说道:“伊田助男同志,你的心意我们收到了,我们一定会继续战斗下去!” 这批珍贵的弹药如雪中送炭,让游击队在随后的战斗中多次重创日军。马家大屯战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伊田助男的无私奉献。 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员和当地百姓将伊田助男与牺牲的抗日战士合葬在青山翠谷之中。为了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马家大屯小学被更名为“伊田小学”。 这件事让关东军高层震怒不已,鳖冈村一少将因此被撤职,整个旅团被调往延吉后全部解散,所有官兵被送往各地进行“思想矫正”。 伊田助男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抗日根据地,并被上报到共产国际。1935年,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中共代表王明向全世界介绍了这位日本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同年,李延禄在莫斯科工作期间,将伊田助男的故事发表在《救国时报》上,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 新中国成立后,伊田助男的事迹被收录进小学教材,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965年,《人民日报》专门刊登了题为《光荣的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的文章,让更多人铭记这位英雄。 正如那句话所说,正义是没有国界的。在那个民族仇恨最为激烈的年代,伊田助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是敌对阵营中,也有坚持正义、反对法西斯的勇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性的光辉能够穿越国界和民族的隔阂,在最黑暗的时代闪闪发光。 人民日报《光荣的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 人民网党史频道《“东满特委”及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二三事》 东北烈士纪念馆《黑土英魂——东北抗日烈士事迹展》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