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陈凯歌在筹拍《霸王别姬》时,姜文说,“我想演程蝶衣,不给钱都可以。”陈凯歌闭着眼想了那个画面,身上汗毛都竖起来了,立马拒绝,姜文接下来的做法更绝!
1993年,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和张丰毅主演的《霸王别姬》公映,这部融合了京剧艺术和电影艺术的杰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 影片不仅在国内掀起轰动,更是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多项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部经典影片诞生之前,其选角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性。
1992年是影片筹备初期,当陈凯歌导演埋头剧本创作时,有一个人已经盯上了剧本中的程蝶衣一角,那就是当时已经是知名演员的姜文。 据制片人杨尚武回忆,姜文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剧本研讨会上第一次看到《霸王别姬》的完整剧本。 他连续三天泡在阅读室,反复研读剧本,特别是程蝶衣的戏份。
姜文找到陈凯歌时,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角色分析,长达十几页。他从程蝶衣的成长经历、心理变化、人物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程蝶衣这个角色不应该过分柔美,而应该体现出京剧艺人的坚韧。
为了说服陈凯歌,姜文专门找到了京剧名家梅葆玖,跟随他学习了两周的基本功。 他还去找了老字号"瑞蚨祥"的裁缝,按照1930年代的戏装样式定制了一套虞姬戏服,成本花了3000多元。 拍摄定妆照时,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化妆室,著名化妆师陈逸飞亲自操刀。 姜文特意要求按照梅兰芳年轻时的妆容来化,但最终效果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很尴尬——姜文1米78的身高,加上粗壮的体格,让整个造型显得极不协调。
陈凯歌后来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当时给姜文看了程蝶衣这个角色的分镜头设计。 其中有大量的特写镜头需要展现人物的精致面部特征,而姜文的五官轮廓过于刚硬,很难呈现出程蝶衣身上那种介于男女之间的特殊气质。 陈凯歌提出让姜文饰演段小楼时,还特意拿出了几个经典场景的分镜设计。 他认为姜文在《红高粱》中展现出的阳刚之气,非常适合诠释段小楼这个充满英雄气概又内心脆弱的角色。 但姜文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提出可以改编剧本,让程蝶衣成为一个更具阳刚之气的角色。 他说:"虞姬也可以是个女将军式的角色,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娇弱?" 这次试镜后,陈凯歌开始重新构思角色定位。他找来了几位京剧演员,研究了不同流派对虞姬这个角色的诠释。 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导心中早已有了理想的人选,那就是当红影星张国荣。
张国荣有着姣好的容貌和温润如玉的气质,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张国荣都更加贴近程蝶衣的角色特征。 于是,陈凯歌力邀张国荣出演这个角色,而张国荣也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1992年夏天,张国荣提前两个月来到北京,专门跟随京剧名家白玉良学习京剧基本功。 每天清晨5点就开始练功,从最基础的站姿、走路、手势开始,一直练到深夜。 据白玉良回忆,张国荣的手上经常磨出水泡,但他从不喊苦。
为了更好地理解戏班文化,张国荣住进了北京西城区的一个老胡同,那里住着几位退休的京剧演员。 他每天跟老艺人聊天,了解民国时期戏班的生活细节。 其中有位80多岁的老旦角演员,专门教他如何用眼神传递人物情感。 在片场,张国荣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化妆,一次需要3个小时。为了保持妆容完整,他连喝水都用吸管,午饭也只吃流质食物。 剧组特意给他准备了一面全身镜,他随时观察自己的举手投足是否符合旦角的要求。 据化妆师李田回忆,张国荣的戏服重达12公斤,加上头饰总重量接近15公斤。
在40度的高温下拍摄,他经常整整12小时不能脱下戏服。
为了保持程蝶衣的特殊嗓音,他在片场只用气声说话,连走路都保持特殊的步态。 导演陈凯歌透露,在拍摄程蝶衣自杀的戏份时,张国荣连续三天不吃不睡,整个人瘦了一圈。 他要求现场只留下必要的工作人员,完全封闭拍摄。 那场戏只用了一条就过,但张国荣事后精神恍惚了好几天。 张丰毅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有一次在酒店电梯里偶遇张国荣,对方穿着便装,却依然保持着程蝶衣的姿态和语气,让他感到不寒而栗。 后来剧组不得不给张国荣安排单独的化妆间和休息室,避免他的状态影响其他演员。 剧组摄影师顾长卫记录到,张国荣在拍完重场戏后经常躲在角落里抽烟,有时会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好几个小时。 他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记录程蝶衣在不同年代的心理变化。
1993年,《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大奖。 评委会主席路易·马勒特特别提到张国荣的表演:"他不是在演绎一个角色,而是让一个灵魂附着在自己身上。" 这种极致的投入也给张国荣带来了持续的影响,影片杀青后,他用了近半年时间才逐渐调整回来。 而在2003年张国荣去世后,陈凯歌在一次纪念活动上表示:"程蝶衣这个角色里有太多张国荣的灵魂,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接近自己内心的一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