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与妻儿泣别后才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怒骂道: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03 02:56:14

洪武十三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与妻儿泣别后才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怒骂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说:“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主要信源:(《明史》;明光市人民政府——岐阳王李文忠) 洪武三年,江南已归大明所有,北元残兵仍在长城外虎视眈眈。 南京城的紫禁城刚刚完工不久,朱元璋在奉天殿升起了开国后的功臣榜。 鎏金的榜文上,六位公爵的名字分外耀眼:李善长、徐达、常茂、冯胜、邓愈位列前茅,其中曹国公李文忠的名字尤为特殊。 满朝文武心知肚明,这位年轻将领不仅战功赫赫,更是皇帝血脉相连的亲外甥。 金陵城的春日里,李文忠府邸的梨花压弯了枝头。 此时距他受封曹国公已三载,府中新添的"免死铁券"在祠堂里发着幽光。 下朝归来的李文忠屏退左右,独自望着铁券出神。 作为在婺州大破苗军、在应昌歼灭元主余部的主将,他比谁都清楚舅舅的行事作风。 那个从尸山血海里趟出来的洪武皇帝,骨子里仍是濠州城里需要提防所有人的朱重八。 胡惟庸的头颅挂在西市旗杆那天,金陵城连下了七天春雨。 血水顺着朱雀大街的沟渠流入秦淮河,染红了半个城东的水巷。 当大理寺的囚车再次碾过石板路时,五军都督府的值房里,李文忠把军报攥出了褶皱。 他想起至正十六年的秋天,十二岁的自己衣衫褴褛站在滁州军营外,那个留着虬髯的将军红着眼眶把他揽进怀里:"好好活着,给你娘看。" 洪武十三年深秋的早朝,当胡惟庸案牵连名单递到龙案时,满朝只有铠甲摩擦的细响。 突然队列里踏出个人影,武将的登云靴踩在玉阶前,紫袍上的麒麟补子被北风吹得翻飞。 "儿臣李文忠,冒死进谏。"这句话惊得太监手抖得差点打翻玉玺。 他呈上的奏本字字带血:擅诛元勋则伤社稷根本,诛连过广则损朝廷威望。 宝座上的朱元璋面色铁青,把奏疏掷在地上。 当第三道沾着墨迹的奏章在御前展开时,丹墀下跪着的人直挺挺地宣告:"陛下若不改弦更张,恐失天下人心。" 奉天殿的蟠龙柱似乎都震了震。 "拖下去!"惊雷般的怒喝震得梁柱落灰。 侍卫按向腰刀的瞬间,穿堂风里飘来一阵特殊的草木气息。 有位凤披女子踏进殿门,袖口露出的中衣布满补丁,洗得发白的粗布上,当年渡江时的鱼腥气好像还未散尽。 满朝朱紫僵在当场。 朱元璋的喉结滚动了几下,目光钉在皇后肘弯处那个磨破的补丁上。 那年采石矶血战,马氏的嫁衣撕开裹伤员,她自己穿着破衣在船舱煮饭。 此刻粗布纹理间仿佛还映着鄱阳湖的烽烟,朱元璋忽然听见皇后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文忠若死在今日,百年后姐姐问起,陛下何言以对?" 当天夜里,曹国公府的正门落了锁。 撤职归家的诏书贴在封条下,院墙内传出锄头翻地的闷响。 据守门军士禀报,每日清晨都有穿粗布衣裳的身影在西院空地上劳作。 直到四年后的谷雨节气,宫里的太医提着药箱跑掉了靴子。 那位在院子里开荒种菜的国公,终是耗尽了生命。 追封岐阳王的谕旨送到时,灵堂前的白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穿着素服的燕王朱棣跟着太子扶棺而行,谁也没注意队列里有个俊秀少年哭肿了眼睛。 那是李文忠的嫡子李景隆,此刻他还不知道,自己日后竟用五十万大军做了件让祖父死不瞑目的事。 二十五岁的李景隆率领朝廷大军开到德州时,燕军的探马刚撤走。 他展开金丝楠木打造的帅案,用紫檀镇纸压住作战图,帐外值夜的老卒却在摇头。 当年他父亲李文忠在漠北打仗,常和士兵蹲在地上画沙盘。 靖难三年的白沟河之战,朝廷大军的营盘连绵六十里,帅旗飘荡在士兵们够不着的地方。 当燕王骑兵踏破营栅时,那些堆满兵书的战车在火光里格外刺眼。 永乐二年的刑部大堂,李景隆的白玉腰带被扯断。 朱棣看着呈上的"谋逆证据",眼前闪过洪武朝奉天殿的景象:马皇后穿着破衣挡在外甥身前,朱元璋含怒收回了屠刀。 如今龙椅上的人沉默良久,最终把诛九族的朱砂笔换成了流放诏书。 曹国公府封条再贴上门时,路过的老仆听见里面有笑声:"亏得当年老太太的破衣裳..." 应天府志记载,万历年间修缮通济门,有民夫在瓮城下掘出个铁盒。 里面锈迹斑斑的免死铁券刻着"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背面却多出两行民间匠人的刻痕:"不如布衣半方,能抵万千铁券。" 守城老兵说,那年马皇后穿过大半个皇城去奉天殿,赤色宫墙下飘动的旧衣襟,才是洪武朝最管用的护身符。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102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