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5岁高龄的他被赶出了自己的家,短短两个月就郁郁而终,至死也没能再看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02 17:17:44

1990年,95岁高龄的他被赶出了自己的家,短短两个月就郁郁而终,至死也没能再看一眼海峡彼岸的故乡。他著作等身,与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出身名门,一生致力于历史和教育事业,创办著名的香港中文大学。他就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觅钱穆:素书楼外月初寒;凤凰网——同行误解,亲友决裂:钱穆的喧嚣与孤独 | 钱穆忌辰) 钱穆出生在清朝末年,家境还算过得去。 父亲是个读书人,考上了秀才,但身体弱不能干活,全家的日子靠祖上留下的薄产勉强支撑。 钱穆自小聪明过人,别人家孩子刚学《三字经》时,他已经能把长篇小说讲得清清楚楚。 家里人看他是块好料,就供他读书。 十几岁那年,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钱穆只好回家待着。 幸好他名声在外,亲戚帮忙介绍,他就当上了老师。 起初以为这辈子就在家乡讲台上混日子,但钱穆心里总惦记着要多读点书长见识。 没过多久,钱穆的教书本事得到认可,被推荐到苏州一所学校。 他干得挺好,很快被提拔当校长,眼看事业步入正轨。 谁知命运突然翻脸:妻子怀孕了,本是喜事,生产时却难产,大人孩子都没保住。 钱穆伤心至极,哥哥听到消息赶来安慰,哪知道哥哥劳累过度,也紧跟着病逝。 几天内失去亲人,钱穆心痛如绞,整个人差点垮掉。 冷静下来后,他琢磨出道理:活着第一要紧的是身体。 钱穆原本瘦弱,从此坚持每天锻炼,这个习惯救了他的命,让他活到九十五高龄。 事业上的磨难也不少。 钱穆在苏州出名后,被请到北平的燕京大学教国学,但不习惯教学方式,就辞职转去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任教。 北大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他本来图个安稳做学问,却卷入风波。 钱穆崇拜教授胡适,刚去就找他讨论,两人见解不同常争论。 胡适那派人主张全盘学西方,推翻旧教育,钱穆和少数人觉得这太偏激,该取西方精华,配合中华传统改良教学。 两拨人谁也不服谁,闹得学校内外皆知。 钱穆性子急,懒得纠缠,干脆递辞呈,一路去了香港。 在香港,钱穆凭着学识名声,得几位富商资助,创办了新亚书院。 这书院后来合并其他学院,成了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 按理说事业攀上高峰该踏实了,但老朋友见钱穆风头太盛,生出嫉妒排挤他。 钱穆心里烦,索性再次辞职,跑到南洋马来西亚等地教书讨生活。 这种漂泊日子没过多久,民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听说钱穆大名,专程上门拜访,邀请他到台湾教书。 蒋介石看重文化人,钱穆一想,南洋华人少传播国学效果差,台湾华人多正合适,就痛快答应去了台湾大学任教。 在台湾二十多年,钱穆安心传播国学。 蒋介石给他安排了一栋新建的现代公寓住,钱穆给这屋子起名“素书楼”,心思很朴素:就想教书育人。 果然,周末时他在素书楼开讲古籍课程,政商各界名流都慕名赶来听讲。 这些课让人精神上获益,听着也舒服享受。 钱穆讲解国学总有独到见解,听众佩服得称他大师级人物。 日子久了,慕名者越多,钱穆年纪大身体吃不消,精力日渐不支。 八十六岁时他正式退休,但退而不休,依旧坚持在素书楼教课,拖着老迈身子传授中华文化,盼着晚年余热报效民族。 钱穆一辈子正直做人,心思全在教育上。 可怎么也没料到,晚年会摊上冤枉事。 蒋介石去世几年后,有人突然诬告钱穆霸占素书楼公寓产权。 他这种有骨气的学问人,哪受得了这种污蔑? 一怒之下停教收摊,和妻子离开住惯的素书楼。 刚搬家,九十五高龄的钱穆就身心受创撑不住了。 他整天在新院子的树阴下躺着回想往事。 某天看着落叶飘零,情绪突然失控,被妻子扶起来时紧紧抓住她的手求着:千万带我回家,一定要回去呀! 原来,钱穆年纪越大越想老家。 早年苏州的日子记在心头,幼时听说八国联军闹事的情景还刻在脑海。 这种思念在死前爆发,临终时他断断续续念叨:别让我留这儿,我要回家回老家! 咽气后,遗愿没落空:妻子胡美琦辛苦奔波两年,终于把他骨灰带回苏州西山安葬。 钱穆在台湾漂流二十多年,到底叶落归根。 回顾一生,钱穆路上坎坷多,事业波折感情打击样样遇过,但他从没动摇传扬中华文化的执念,晚年遭辱却心系故土,成了个有始有终的教育者。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 阅读:6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1

用户10xxx81

2
2025-07-02 19:20

先生是伟大的开拓者!先生是一代宗师!先生将名垂史册!先生千古!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