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破防了!”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瞒着子女们,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01 15:14:39

“彻底破防了!”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瞒着子女们,偷偷带着妻子离开了家,从此后音讯全无,直到10年后,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被紧急送往医院,才揭开了朱敏才和妻子失踪的真相,原来他们这么多年,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2014年秋天,贵州山区卫生所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 穿着磨破的旧衣服,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当医生看到他包里的证件时大吃一惊。 这个看似流浪汉的老人,居然是当过驻坦桑尼亚、尼泊尔外交官的朱敏才。 检查结果更让人揪心:严重的高血糖高血脂,睡觉时呼吸会突然停住。 长期在贵州大山里吃不好住不好,把这位七旬老人的身体彻底拖垮了。 他老伴孙丽娜的情况更糟,高原强光灼瞎了她的右眼,左眼只勉强能看见点影子,身体里的金属毒素超标了十几倍。 老两口被紧急送往省城医院。 可病床上的朱敏才总念叨着:"山里的娃儿耽误不起课啊。" 医生护士都纳闷,这对穿补丁衣裳的老夫妻,退休金足够在北京养老,为啥非要往山沟里钻? 没等他们想明白,消息像长了翅膀。 2015年春天,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主持人念出感动中国颁奖词。 孙丽娜摸索着接过奖杯时,全场哭成一片。 她没提十年吃的苦,却哽咽着感谢当年背朱老师下山的村民。 颁奖结束,无数捐款涌来,老两口都原封不动转给了山区学校。 用他们的话说:"躺在医院心里发慌,娃儿的读书声才是治病的良药。" 2005年的北京午后,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和老伴孙丽娜盯着电视屏幕发呆。 画面里贵州山区的孩子踩着露脚趾的布鞋,在悬崖边的土路上走四五个钟头。 教室窗户糊着破塑料袋,风一吹哗啦啦响。 孙丽娜摩挲着柜子里一摞"北京市优秀教师"证书,突然把证书全收进了抽屉。 当过三十五年英语教师的她太清楚,这些红本本换不来山里娃的一支铅笔。 那天夜里,老夫妻做了个让儿女跳脚的决定。 卖掉北京的房子,带着全部积蓄去贵州支教。 坐了两天一夜绿皮火车,又颠簸八小时拖拉机,他们终于站在望谟县二小的操场上。 几十个孩子挤在掉墙皮的教室里,眼睛亮得像夜空里的星星。 夜里漏雨的宿舍渗着霉味,老两口却睡得特别踏实。 从那天起,外交官朱参赞变成了"朱爷爷",特级教师孙老师成了"孙奶奶"。 此后十年,他们的足迹踩遍了贵州最偏远的教学点。 在尖山苗寨,住的是人畜混居的木楼。 下雨天山路滑得像抹油,六旬老人仍要徒步背教材上山,三十斤重的课本压弯了腰。 不会说苗语成了大难题。 有次教"苹果"这个词,孩子们都以为是山上的野梨子。 朱敏才买了筐红苹果翻山送来,从此寨里都管苹果叫"朱爷爷果"。 后来他还自创"尖山棍法",用树枝当器械编了套体操。 那年发现三个孩子交不起学费,老两口掏出攒着买药的钱设立"白杨助学金"。 2013年教师节,苗寨家长送来新挖的竹笋:"娃他爹瘫在床上八年,昨天第一次自己读懂了药瓶说明。" 朱敏才把这句话工整整抄在日记本扉页。 2014年深秋,连续低烧的朱敏才晕倒在讲台上。 救护车翻山越岭接他时,他攥着孙丽娜的手直发颤。 住院期间,病房堆满了乡亲们送的红薯土豆,窗台上压着三百多张手绘卡片。 这是望谟孩子们用田字格本画的"全家福"。 最让护士掉泪的是,有个叫阿朵的女孩在卡片背面用拼音写着:"孙奶奶别怕黑,等我当医生治好您。" 2017年寒冬,国家话剧院座无虚席。 舞台上演着话剧《十年》,北京人艺的演员拄着朱敏才那根磨光的竹杖谢幕时,观众席里的孙丽娜颤巍巍站起身。 她此刻失明的眼睛里,却映着十年前尖山小学的夕阳。 台下有群年轻人红着眼眶喊"孙老师",他们是北京联合大学支教团,四个月前刚沿着朱爷爷的路线去了贵州。 那天演出后,团长把手机里存着的照片拿给孙丽娜看。 当年那个拼音都拼不全的阿朵,如今穿着白大褂在县医院实习。 2022年的雨季,朱敏才在北京安详离世。 当晚贵州百所中小学的教室亮着灯,孩子们在作文本上写"朱爷爷"。 如今86岁的孙丽娜眼睛几乎全盲,却仍坚持参与乡村教师培训。 有次整理遗物时,她摸到朱敏才抽屉底层压着的发黄地图。 上面用红笔圈出贵州六十八个乡镇,都是他们走过的地方。 她笑着把地图贴在心口,仿佛听到山风捎来的琅琅书声。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3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