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后,尸体被草草裹进破草席扔进浅坑,无人问津。然而,五年后,他却被清人请出乱葬坑,安葬进了明十三陵,还修了“思陵”。这背后的故事,至今仍让人迷惘:为何是清朝人给他立的陵?
1644 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披着粗布青衣,腰间系剑,从后宫绕出,站在景山上,一缕忠魂就此了结。太监王承恩也随他而去,两具尸体在风中摇曳。李自成的兵卒发现尸体后,李自成下令草草埋葬,连墓碑都没立,崇祯就这样死得像个普通百姓。
几天后,宫女被迫交出皇后遗体所在,周皇后自缢后被藏在井里,尸体泡得发胀。几个老太监偷偷将她捞出,掩埋在景山东边的林子里,同样没有棺材,无人祭奠。
清兵入京后,顺治接手北京,当时他才七岁,多尔衮主持大局。但崇祯的尸体问题还是被提上了日程。礼部上奏说“故明天子暴骨荒丘,恐损人心”,清朝是以“为民清乱”名义进京的,百姓心里还念着明朝,要安稳民心,就不能让前朝皇帝死得如此凄凉。
顺治派人去景山寻找,最终在东边的浅坑里找到了崇祯的尸体,旁边还有周皇后的遗骨。如何安葬又成了难题,清廷内争议很大。有人反对费力安葬前朝天子,也有人提议体面安葬以交代天下人。顺治最终决定将崇祯葬入明十三陵,并取名“思陵”。
工部用了两个多月建好了地宫,封土不高,砖瓦也不讲究。皇帝皇后并列安放,随葬物只有几样旧器,棺椁也是旧制薄木。抬棺那天,小雨纷飞,队伍悄无声息地从昌平进了陵区,封土时,顺治派礼部尚书陈名夏主祭,祭文只有一句话:“还君骨肉于祖地,慰灵泉。”
思陵建成后,成了明十三陵里最孤独的一座。朱家子孙死的死、逃的逃,无人祭拜,陵区荒凉。同治年间,思陵已封土塌陷、砖石外露、神道断裂。但崇祯从荒坑到皇陵的传奇,却永远留在了史书里。这一笔,是仁心还是权谋,已无人能说清,但朱由检终究在死后五年,有了一个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