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在而立与不惑之年的两首沁园春,大气磅礴气势雄伟,经历战争年代的伟人们胸怀大志

小史论过去 2025-07-02 13:31:47

主席在而立与不惑之年的两首沁园春,大气磅礴气势雄伟,经历战争年代的伟人们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爹毛贻昌是个精打细算的粮商,娘文七妹心善信佛。小时候,他八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可没两年就被爹叫回家干农活。他不甘心,偷偷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心里早早就埋下了英雄梦。17岁那年,他跑去长沙,考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那时候,长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热土,他翻着《新青年》,听着陈独秀、李大钊的理念,眼界一下子打开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还当过几个月的兵,亲眼见到清朝倒台的乱局。 1918年,他跑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打工,工资不高,但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火花。回到长沙后,他一边教书,一边办《湘江评论》,组织学生运动,搞工人罢工,忙得不亦乐乎。1920年,他在上海见陈独秀,聊建党的事,回湖南就拉起了长沙共产党小组。1924年,他生病回老家,跑去农村一看,农民的日子苦得没法说,他心里就认定,革命得靠这帮人。1925年,他被军阀通缉,冒险跑到橘子洲,才有了那首有名的《沁园春·长沙》。 先说《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天写的。那会儿毛泽东32岁,正值而立之年。诗里头,他写湘江秋景,红叶满山,江水碧绿,船来船往,鹰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景象美得让人心动。可他不光是写风景,句子里藏着劲儿。比如“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回忆自己跟同学聊救国大计,游泳斗浪的日子,分明是种不服输的劲头。末尾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不是光问问就算了,是他在思考,谁能挑起这乱世的大梁? 再看《沁园春·雪》,1936年写的,那时候他43岁,过了不惑之年,正在延安带队伍。诗一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雪压山的气势扑面而来。他接连点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说这些大人物牛是牛,可惜没啥文化味儿,意思是真正的牛人得既有实力又有理想。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话听着多硬气,摆明了他觉得自己这帮人,才是能干大事的。 这两首词,一个是青年时的探索,一个是壮年时的自信,用自然景色衬托心里的抱负,风格大气又接地气。从《长沙》到《雪》,你能看出他的想法咋从问号变成了感叹号。 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来,毛泽东带着红军改成八路军,上前线抗战。1945年,抗战赢了,他把《沁园春·雪》抄给朋友,鼓舞大家伙儿继续干。1946年,国共又开打,他指挥三大战役,愣是把对手打得没脾气。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他宣布新中国成立了,那一刻,老百姓的欢呼声能把天震下来。 新中国起来后,他先搞土地改革,分田给农民,让穷人翻了身。接着推工业化,建工厂,修铁路,想让国家硬起来。他常跑去各地看,蹲在田间地头跟农民唠嗑,强调靠自己吃饭。外交上,他跟苏联签条约,跟美国握手,硬是把中国带进世界舞台。1976年9月,他在北京走了,82岁,全国人民都掉泪。他的诗词和事业,留下的影响大得没法说。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