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年,刘伯温指着天上的太阳,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不料,朱元璋却事不关己地问:“连年战乱,死人不是很正常么,你觉得死得会是谁?看着朱元璋一脸不屑的样子,刘伯温摇摇头说:“您会后悔的......” 1365年,大明还未正式建立,朱元璋还在忙着扫平群雄。这一年,刘伯温作为他的军师,突然抛出一句预言: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当时朱元璋正忙着打仗,满脑子都是怎么抢地盘,对这话压根没当回事。毕竟连年战乱,死个把人算啥稀奇事?可刘伯温偏偏不这么简单,他那句“你会后悔的”就像埋了个雷,等着日后炸响。 说起刘伯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神算子”。他凭啥能预言这么准?这不是玄学,而是他脑子太好使了。东南方向,当时正是朱元璋势力扩张的关键地带,像胡深这样的将领在那儿镇守,作用不言而喻。刘伯温可能早就看出胡深的处境不妙,要么是战局吃紧,要么是内部隐患,总之他嗅到了危险。可惜,朱元璋当时压根没听进去。 没过多久,胡深真的死了。这事儿对朱元璋的打击不小。胡深是谁?他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打仗勇猛不说,还特别忠心。东南那块地盘能稳住,胡深功不可没。可他一死,朱元璋不光丢了个能打的将军,还得面对战线吃紧的烂摊子。更糟的是,这时候他才回想起刘伯温那句警告,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胡深的死因历史上没太多细节,有人说是战死,有人说是被敌人暗算。但不管咋死的,朱元璋都没能保住他。早知道刘伯温提醒过,他会不会多派点人手?会不会更小心点?这些“要是”成了朱元璋心里的刺,后悔来得太迟,啥也挽回不了。 朱元璋这人,打仗是把好手,但脾气倔,耳朵硬。刘伯温提醒他时,他压根没往心里去,甚至还反问:“死的是谁啊?”那语气里满是不屑。可胡深一死,他傻眼了。这时候再后悔,能干啥呢?人没了,仗还得接着打,地盘还得接着守。 有人可能会说,朱元璋后悔归后悔,但历史没啥大变化,大明不还是建起来了?这话不全对。胡深的死让东南战线短时间内很被动,朱元璋不得不调兵遣将,花了不少心思收拾局面。要是胡深没死,朱元璋会不会更快统一全国?少死点人,少费点劲?这些谁也说不准,但刘伯温的预言确实让朱元璋吃了教训。 刘伯温这人,牛就牛在他不光会“算”,还会看人、看事。东南失去大将这事儿,他不是靠掐指一算就知道的,而是靠脑子分析出来的。当时战局复杂,东南方向的将领压力山大,刘伯温可能早就看出隐患。可他没法明说,只能用“预言”这种方式提醒朱元璋。可惜,朱元璋这人太自信,压根不信这一套。 刘伯温的厉害还不止这点。他帮朱元璋打天下,出谋划策,稳江山,大明初年的根基有他一大半功劳。胡深死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估计也变了点,至少不敢再把他当空气。可惜,这信任来得太晚,刘伯温后来也没少受猜忌,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朱元璋后悔了,但历史不等人。胡深的死是个小插曲,可对朱元璋来说,这事儿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是啥都抓得住的。打仗靠将领,治国靠谋士,他再牛,也得有人帮衬。刘伯温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可朱元璋呢?后悔归后悔,性格没咋变,后来还干了不少狠事儿,比如杀功臣。这么看,他从胡深这事儿里学到的教训,怕是没用多久就忘了。 想想也挺接地气的。谁还没点后悔的时候?朱元璋再是大皇帝,也是个凡人,犯错、后悔、再犯错,循环往复。可刘伯温不一样,他像是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全局,提醒一句就够了,至于听不听,那是朱元璋自己的事儿。 刘伯温这辈子,真挺牛的。帮朱元璋打天下,稳住大明开国局面,还留下不少预言让人津津乐道。东南大将的事儿只是他智慧的一个缩影。他不是神仙,但比神仙还让人佩服。为啥?因为他靠的是真本事,不是瞎忽悠。胡深的死验证了他的判断,也让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哪怕这“看”来得晚了点。 后人聊起刘伯温,总爱说他会算命。其实,他哪是算命啊,就是太聪明,看得太透。胡深这事儿,要是朱元璋早点听劝,兴许结局就不一样了。可惜,历史没如果,只有结果。
1365年,刘伯温指着天上的太阳,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不
小史论过去
2025-07-01 10:31: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