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芳龄十八的徐雯波,嫁给了闺蜜的父亲——时年四十八岁的张大千。洞房花烛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02 06:23:45

1947年,芳龄十八的徐雯波,嫁给了闺蜜的父亲——时年四十八岁的张大千。洞房花烛夜,徐雯波双颊绯红,羞怯地轻唤:"伯父!"张大千朗声一笑,张开双臂将她揽入怀中:"莫要这般称呼,唤我千哥便好!" 【消息源自:《张大千与徐雯波:跨越三十年的艺术情缘》2023-08-15 中国美术报】 1947年春天的上海,空气中飘着颜料与油墨混合的气味。18岁的徐雯波攥着闺蜜张心瑞的手,站在法租界那栋爬满常春藤的小洋楼前,白旗袍下摆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别怕,我父亲最欣赏有才气的年轻人。"张心瑞捏了捏她冰凉的手指,门铃在寂静的午后响得格外清脆。 开门的男人穿着沾满颜料的藏青色长衫,下巴上的胡须还挂着几点朱砂。48岁的张大千正为敦煌壁画临摹稿焦头烂额,看见女儿身后那个眼睛亮得像星子的姑娘时,毛笔上的赭石色滴在了宣纸上。"张伯伯好。"徐雯波的声音比想象中镇定,目光却黏在了墙上那幅未完成的荷花图上。 "你觉得这荷叶的皴法如何?"张大千突然发问。屋里两个女孩都愣住了——这位以脾气古怪著称的大师,从不让外人点评未完成的作品。徐雯波松开紧握的拳头,指甲在掌心留下四个月牙形的红痕:"荷叶边缘要是多用些飞白...或许更像任伯年的笔意。"话音刚落她就后悔了,哪有毛丫头对大师指手画脚的? 没想到张大千突然大笑,震得窗棂嗡嗡作响:"小丫头眼睛毒啊!我正是要学任颐的写意!"他抓起徐雯波的手腕就往画室拽,"你来试试这个矾水用法。"张心瑞在门口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笑着摇了摇头。那天下午,徐雯波用颤抖的手画坏了三张熟宣,张大千却盯着第四张上的蜻蜓翅膀连连称奇:"这丫头天生懂得什么叫气韵生动。" 接下来的三个月,徐雯波每天放学都往张家跑。姑妈起初还欣慰侄女找到了好老师,直到看见她书包里那些题着"雯波女史雅正"的画稿。"四十八岁的老男人叫十八岁姑娘'女史'?"姑妈把青瓷茶碗重重撂在红木茶几上,"明天起不准再去!"徐雯波没哭没闹,只是半夜偷偷把画稿埋在了院子里的梧桐树下。 转机出现在立夏那天。张大千拎着两盒苏州采芝斋的松子糖登门,在徐家逼仄的客厅里坐了四个钟头。他给姑妈看徐雯波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讲她如何用一碗清水分出五种墨色。"令侄女是百年难遇的奇才。"最后这句话让姑妈松了口,但条件是必须明媒正娶。当张大千掏出那枚翡翠戒指时,徐雯波发现他拿画笔的手居然在发抖。 婚礼在静安寺路的美琪大饭店举行,艺术圈来了大半,有人窃窃私语说新娘的旗袍腰身似乎宽了些。徐雯波敬酒时听见有人嘀咕"小娘养",她突然仰头喝干了杯中酒:"诸位前辈,往后请叫我张夫人。"满场寂静中,张大千捋须大笑,当场挥毫写了"珠联璧合"四个大字。那天晚上,当徐雯波第一次喊出"千哥"时,张大千的胡子蹭得她脸颊发痒:"还是叫大胡子顺耳。" 1949年他们离开上海时,徐雯波已经能仿着丈夫的笔法给求画者回信。在印度大吉岭的客栈里,她半夜把睡梦中的张大千摇醒:"你看这月光像不像敦煌的冷色调?"后来那幅《印度夜月》在巴黎展出时,评论家们惊叹"东方的莫奈",没人知道画上那抹银灰是徐雯波用指甲刮出来的效果。六十年代在巴西八德园,当张大千因眼疾几乎失明时,是徐雯波的手引导着他的笔完成最后的大泼彩。 2003年徐雯波在台北整理丈夫遗作时,发现1947年那幅未完成的荷花图背面有行小字:"初见雯波,如观宋人册页,笔墨俱在神采先。"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94岁的老人轻轻抚摸那行字,恍惚又听见法租界小楼里清脆的门铃声。

0 阅读:17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