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饿死在自家门口。 盛宣怀是谁?说起这位晚清大佬,很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提到他干过的事儿,你绝对会“哇”一声。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扛把子,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京汉铁路,还有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今天天津大学的前身)。这还不算,他还搞了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妥妥的“实业之父”。1916年他去世时,家产1300多万两白银,按现在算,约100多亿元。这是什么概念?一家人躺平不干活,花几辈子也花不完啊! 可这天文数字的财富,到了他儿子盛恩颐手里,怎么就变成了“零”呢?1958年,盛恩颐饿死自家门口,这一幕让人瞠目结舌。盛家从富可敌国到如此下场,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重点看看财富和家风的关系,顺便挖挖这家族没落的教训。 盛宣怀能攒下这么大一笔家产,靠的可不是运气。他生于1844年,江苏常州人,早年跟着李鸿章混,算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这家伙脑子活,眼光毒,看准了晚清急需工业化的机会,一手打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比如轮船招商局,那是清朝第一家民族航运企业,打破了外国垄断;再比如中国通商银行,开了中国金融业的先河。这些买卖不仅赚了大钱,还让他成了朝廷和民间都绕不开的大人物。 当然,他赚钱的同时,花钱也毫不手软。盛宣怀是个讲究排场的人,家里仆人成群,生活奢华得不行。据史料记载,他光是在上海的宅子就有好几处,每处都是雕梁画栋,气派得像小皇宫。他还特别重视教育,砸钱办学校,给子孙铺路。这1300多万两白银,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是真金白银攒出来的家底。 盛宣怀有八个儿子,其中老四盛恩颐的故事最让人唏嘘。按理说,有这么个牛气的老爹,盛恩颐就算不拼爹,也该过得舒舒服服吧?毕竟100多亿元的家产,随便分点零头都够吃喝一辈子。可事实是,1958年,他饿死在自家门口,身边连个馒头都没留下。这反差也太大了吧! 盛宣怀去世后,遗产分给了几个儿子。盛恩颐作为四子,分到的家产肯定不少。有人估算,他手里至少握着相当于现在几亿元的财富。可问题出在哪儿呢?盛家子孙的后半段人生,简直就是一部“败家史”。有人说,盛恩颐饿死是因为时代变迁,社会动荡,把家产败光了;也有人说,他自己不争气,压根儿没本事守住这份财富。真相到底如何,咱们得一步步分析。 先说时代背景。盛宣怀1916年去世时,清朝刚灭亡没几年,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经济乱成一锅粥。后来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接连上演,整个社会都翻天覆地。到了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工商业改造搞得轰轰烈烈,像盛家这样的旧富豪,家产基本被收归国有或者散尽。盛恩颐生活的年代,确实不太平,财富再多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但光怪时代可不行,人也得有点责任。盛宣怀的几个儿子,普遍没继承老爹的精明能干。盛恩颐尤其突出,据说他年轻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想过开源节流。盛宣怀在世时,家教还算严格,可他一走,子孙就松懈了。有人回忆,盛家后代里不少人沉迷享乐,赌博、挥霍成了常态。盛恩颐也不例外,家产在他手里一点点变卖,最后连吃饭都成问题。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提家风了。盛宣怀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知道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德有才,所以他特别重视教育。他的儿子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的还留过洋。可惜,教育归教育,家风没跟上。盛宣怀忙着赚钱,顾不上管教后代,等他去世,家里就没人能撑起大局了。 反过来看看曾国藩家。曾国藩跟盛宣怀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他也很有钱,但更注重家风。他给子孙立下规矩:勤俭持家、不沾官场恶习、读书上进。结果呢?曾家八代都没出败家子,子孙里人才辈出。盛家呢?几十年就垮了。这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风决定的。 盛恩颐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没落的结果。财富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没点内在支撑,早晚得散。盛宣怀留下的100多亿元,够子孙吃喝几辈子,可没教他们怎么守住这份家业。到了盛恩颐这代,钱没了,人也没了,真是让人感慨。 盛家的故事,放到今天也挺有意思。现在很多人一门心思赚钱,觉得有钱就能解决一切。可盛恩颐的结局告诉咱们,钱多不一定命好。100多亿元听着吓人,可没本事管好它,最后还不是一场空?还有家风这事儿,现在多少家庭忙着给孩子报班、攒钱,却忘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盛家就是前车之鉴啊。 再说句实在的,盛恩颐饿死自家门口,不是因为他有多坏,而是他没能力适应变化。时代在变,人得跟着变。盛宣怀能从普通人家爬到首富,靠的是眼光和魄力,可惜这些没传给儿子。财富没了还能再赚,人没了底气,那就真完了。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周平聊历史
2025-05-23 20:24: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