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内,因为孙子尿急,奶奶用塑料袋为孙子接尿的一幕被网友拍照发到网络上,并配上留言:“乡下人第一次坐高铁,没素质的家长,很难教出优秀的孩子!”
地铁车厢里,一位奶奶用塑料袋给孙子接尿。这本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素质”的讨论一下子就热了起来。有人竖大拇指,说这是没办法的高素质应急;也有人直摇头,觉得公共场合怎么着都不能这样。
不少人站奶奶。他们觉得,孩子憋不住尿,车厢里又没厕所,这当口,奶奶能赶紧掏出塑料袋接着,既解了孩子的燃眉之急,没让孩子憋坏,又最大程度保住了车厢的干净,这本身就是负责任,就是有素质。
有网友说得实在:“这阿姨做得够好了,这还不算有素质?小孩子憋不住尿是常情,没素质的早让孩子直接尿车厢里了。”
还有当爹妈的感同身受:“有些人,好像生下来就是大人,天生就高素质!没生养过孩子,就别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指点点!这位奶奶已经很棒了!别把孩子憋坏了,这应急处理没毛病。”确实,小孩子生理上控制不住,尿意说来就来,当过爹妈、带过娃的都懂这份不易。
这位奶奶“挺机灵的”,她的做法“总比孩子直接尿地铁上强吧”。要是真尿在车上,“估计又得有人跳出来说奶奶不会带孩子,弄脏公共设施了”。
更有意思的是,评论里冒出些“乡下人”之类的地域歧视字眼,马上就有网友怼回去,说这种评论本身才暴露了评论者的素质和教养,跟事情本身八竿子打不着。
这些人认为,不管情况多特殊,地铁是密闭的公共空间,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小便,就算用了塑料袋,也还是不妥当,气味、观感都可能影响到其他乘客。有网友说:“这孩子你们看着有几岁?4岁以下的孩子还能接受,再大就不能接受了,应该有自控能力了。”
这场吵吵嚷嚷,表面看是对个人行为的评判,实际上碰到了现代社会一个常有的疙瘩:在人挤人的公共空间里,个人突然发生的、合理的生理需求,和维护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感受之间,怎么找平衡?突发状况来了,我们该按什么原则办?
光顾着自己方便不管别人,或者死守规矩不体谅个体难处,都不是办法。尤其是孩子的事儿,他们的行为引导和文明习惯培养,更得家长、社会一块儿上心。特殊情况下,怎么既能解决孩子的实际困难,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与和谐,真挺考验每个人的智慧和素养。
说到底,理解和包容是社会温情的基础,特别是对弱小和有困难的人,多一份体谅,社会就多一份暖意。可话又说回来,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环境,也是每个社会成员该尽的责任。
或许,除了呼吁个人在紧急情况下拿出“最优解”之外,我们也该琢磨琢磨,我们的公共设施够不够完善和方便?比如,地铁车厢里能不能搞个小小的应急处置角,或者在每个站点提供更容易快速找到的母婴室或卫生间。要是外部环境更友好一些,个人的两难选择或许就能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