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因当汉奸被判枪毙,被胡适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狱后曾决定去台湾,后写信给毛主席,毛主席只评了一句话,改变了周作人后半生命运。
周树人和周作人,两人明明是亲兄弟,但是提起他们的名字时,总是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前者是以笔化枪,唤醒国人的大作家,而后者则是贪生怕死、人人唾弃的卖国贼。 或许从两人决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会走上不一样的道路。 和“周树人”相比,他的另一个名字应该更加被人熟悉,那就是“ 鲁迅”。 鲁迅比弟弟大四岁,也更早成长起来。 从祖父被舞弊案牵连、父亲生重病去世之后,家道中落的鲁迅便开始为自己和弟弟的未来做打算。 周作人跟在他身后,不管是私塾、还是去日本留学,都有鲁迅为他安排好一切。 习惯在庇护之下的他,性格软弱、贪图享受。 鲁迅便请了一个叫做羽太信子的女佣照顾他。 一来二去,周作人竟然和她产生了感情。 两人在日本结婚之后,羽太信子便和兄弟俩一起返回到了中国。 鲁迅或许想不到,这个女人的出现,竟然导致亲密无间两兄弟走向了陌路。 尽管弟弟已经结婚,但是习惯了照顾他的鲁迅并没有和他分家。 他在北京全款买了一栋宅子,写了兄弟两人的名字。 那时候,鲁迅和周作人都成了有名的作家。 但是鲁迅却很纳闷,明明两人的收入都不低,这日子为何活过得如此紧巴巴? 原来,因为鲁迅的妻子不识字,因此羽太信子便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 她原本生活贫困,可一朝富裕之后便开始花钱大手大脚。 周作人本就喜欢享受,自然也不会制止。 鲁迅曾劝说过羽太信子,但她依旧我行我素。 就这样,鲁迅搬出了宅子,也彻底不再管这个弟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大、清华南迁,文人学子们也纷纷南下,但是周作人却坚持留在了北京。 身为被北大教授的他,留下来一方面可以看守学校,另一方面也能在敌人后方做革命工作。 一开始,周作人确实坚持写抗日文章,他也一直提醒自己,绝对不能被日本人的糖衣炮弹所迷惑。 自认为出淤泥而不染的他,却在1939年那场神秘的枪击案之后,彻底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那年元旦,周作人正在家中写作的时候,一名自称是他学生的客人求见。 周作人一开门,对方便立即对他开了一枪。 那人开完枪之后转身就跑,却没发现周作人竟毫发无伤。 大概是命不该绝,他衣服上的一枚铜扣为他挡下了这一枪。 而那名凶手也逃之夭夭,失去了踪迹。 实际上,在这次枪击案之前,日伪军的政客就曾劝说为他们工作。 那时候周作人还义正言辞地拒绝。 但是枪击案之后,周作人为了寻求庇护,辞去了在北大的职务,转而投入了汪精卫麾下。 这样一来,就有日本人保护他。 成为“汉奸”之后,周作人一改往日的笔风,开始吹嘘什么“中日和平相处”、甚至还开始美化汪精卫政府。 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周作人才因“汉奸罪”被逮捕。 他为自己辩解,声称他是一个文化人,没有杀过任何人。 可是他当汉奸,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当死刑的判决下达之后,周作人不服,他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汉奸。 得知他的遭遇之后,昔日好友也认为他罪不至死,因此也在为他求情。 最终,他的刑罚变成了14年,最后又变成了10年。 当然,他也没有坐够10年,在1949年就被释放。 出狱之后,他给周总理写了一封长达6000多字的忏悔书,周总理将这封信拿给毛主席看。 毛主席看完之后说了一句: “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希腊文的人不多,养起来,做翻译工作。” 一句话,转变了周作人的命运。 从那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老宅,专心做起了翻译工作,靠着稿费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