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马皇后临终前,对朱元璋说:“快把我的贴身小太监找来,我有急事。”大家都不解其意,朱元璋却忍着泪赶紧点头:“好好好,马上去找,你放心。” 洪武十五年八月的一个深夜,应天府皇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中。 五十四岁的马皇后躺在病榻上,蜡黄的面庞透着不祥的晦暗。 这位与朱元璋携手打下江山的贤后,此刻正用最后气力为大明王朝谋划未来。 病重期间发生的一桩小事,让马皇后忧心忡忡。 有个十三岁的小宦官在端药时失手打翻汤碗,暴怒的朱元璋当即将其打入死牢。 这个即将被处死的少年,成了马皇后临终前最牵挂的人——她深知若不加劝阻,丈夫的嗜杀本性将愈演愈烈。 马皇后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以来,锦衣卫诏狱里每日都传出凄厉惨叫。 牵连其中的太子太师宋濂,虽已告老还乡,仍因孙辈涉案被押解回京。 朱元璋对读书人结党的忌惮,让这位七旬老臣在鬼门关前徘徊。 深宫里的马皇后闻讯后,默默端起饭碗又放下。 连续三天粒米未进,终于让忙于肃清的皇帝察觉到异样。 面对朱元璋的追问,她轻声叹道:"宋先生教太子读书时,何曾教过结党营私?"这话如同冷水浇头,让盛怒的帝王想起当年滁州城下,正是宋濂带着学生为他起草檄文的往事。 马皇后的劝谏之道,讲究个"四两拨千斤"。 每逢朱元璋要动屠刀,她总能用三言两语化开戾气。 就像大旱年间赈灾,她建议让豪强大户开仓济民,既保全朝廷体面,又削弱地方势力,真应了那句"借力打力不费力"。 八月二十四日寅时,油尽灯枯的马皇后突然强撑起身。 贴身宫女记得清楚,皇后最后的要求是"把那个孩子带出诏狱"。 当朱元璋含泪应允时,她又补了句"太医们已尽力",为惶恐的御医们留下护身符。 马皇后薨逝的消息传出,南京城百姓自发戴孝,朝野上下恸哭之声不绝。 这位平民出身的皇后,生前常派宫女学习纺织技艺,再将新技术传授给民间妇女。 她发明的"缠丝被"至今还在皖北农村流传,当地人称作"娘娘被"。 2023年10月,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洪武时代特展"上,展出了马皇后生前使用的鎏金银药匙。 这件长18厘米的文物,手柄处磨损痕迹明显,印证了史书中"后亲尝汤药"的记载。 同月,明孝陵保护基金会宣布启动马皇后寝殿遗址修复工程,计划复原其种植草药的"百草园"。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鸿在《国家人文历史》撰文指出,现代红外扫描技术在马皇后画像中发现了修改痕迹——原本紧蹙的眉头被描画得更为舒展。 这种后世的美化,恰折射出百姓对贤德国母的永恒追念。 正如老话说的"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马皇后用十五年光阴,在铁血洪武朝留下最温暖的印记。 信息来源: 南京博物院官网《洪武时代特展文物清单》 明孝陵保护基金会公告《明孝陵遗址修复规划》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