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去年,中国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直言:“美国都造不出,中国永远也造不出来!”甚至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造出光刻机。 一听到“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这个消息的时候,人们特别愤怒,谁敢这样保证我们造不出来?以后的事情谁能说的清楚? 当大家知道说出这番话的人是中国的物理学教授时,更是觉得难以接受。就算当下中国在光刻机领域还存在困难,或许暂时造不出或者技术还不够先进,但也不能断言永远造不出来啊。 要知道,中国在光刻机领域并非从零起步。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已研制出接触式光刻机,1985年研制的分步光刻机与国外差距仅7年。2002年上海微电子成立后,国家将光刻机列为重大专项,重启追赶之路。2009年,我国再次生产出了先进光刻机,紧接着完成了三次关键性技术突破:封装光刻机反超,占据全球80%封装市场;2024年DUV光刻机突破,成功实现65nm干式DUV光刻机国产化,套刻精度达8nm;哈工大借助中科院开发的高功率极紫外光源,攻克了激光干涉仪技术,为EUV光刻机奠定基础。 如今,我国的光刻机产业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链:上游企业包括科益虹源、福晶科技、华特气体,分别实现了光源、激光晶体、光刻气体这些核心材料的国产化;中游企业由上海微电子进行整机集成,芯源微涂胶显影设备进入中芯国际生产线;下游方面,中芯国际SAQP技术实现DUV光刻机生产10nm芯片,验证了国产设备的可靠性。 有人可能会说,EUV光刻机才是顶尖技术,中国还差得远。但ASML的EUV光刻机也并非完全自主,其8000个核心零部件中,仅有10%是ASML公司提供,其余均来自全球500多家供应商,最核心的光源、高精度镜头和精密仪器制造技术,分别由德国和美国公司提供。而中国在EUV光源领域已取得突破,2025年4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成功研发出基于固体激光器的LPP-EUV光源,能量转换效率达到3.42%,超越欧美同类型研究水平,为国产EUV光刻机研发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探索新的技术赛道。量子芯片技术方面,我国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芯片运算能力极高;芯粒技术通过异构集成开发车载芯粒系统,降低对单一先进工艺的依赖;异构计算技术整合不同架构的计算单元协同工作,“天河”系列超算采用的就是这种架构。这些新赛道的探索,让中国在无法自主生产最顶尖芯片的情况下,仍旧可以完成最先进的高科技实验。 荷兰专家曾预测,10年后中国可能造出EUV光刻机,达到ASML目前的水平。历史上,中国在被技术封锁的领域往往能实现突破,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盾构机等。如今,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产业链逐步完善,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正如清华大学的SSMB-EUV光源方案,虽然仍在推进中,但原理验证已成功,未来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所以,朱士尧教授的断言显然过于绝对。中国在光刻机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从成熟制程到先进制程,从DUV到EUV,从材料到整机,都在稳步推进。虽然目前在最顶尖的EUV光刻机上还未完全攻关,但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战略布局,都展现出强大的潜力。正如黄岩岛的战略布局一样,中国在光刻机领域也在下一盘大棋,用时间换空间,用智慧破封锁。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局势已经变了。这种棋,真要下起来,比技术对抗可怕多了。 最后说一句:光刻机这步棋,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技术难题,更是为将来埋下了伏笔。等国产EUV光刻机建好了,半导体的天平自然就会倾斜。这才是真正的战略眼光: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优势。
“中国永远都造不出光刻机?”去年,中国物理学教授朱士尧在一次采访中直言:“美国都
阿智通鉴
2025-05-19 12:35: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