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学大师钱穆,抛妻弃子,也要选择出走香港。 钱穆1895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家里世代读书人,从小就泡在书堆里。他天资聪颖,家里穷得叮当响也没挡住他求学的脚步。1912年,他考进常州府中学堂,接触新式教育,眼界一下打开了。1919年,他在无锡第三师范当老师,算是正式迈进教育圈。1930年,他写了一篇《刘向歆父子年谱》,直接把学界震得一愣一愣,顾颉刚看完直呼厉害,把他推荐到燕京大学。从那以后,他在北大、清华这些顶尖学府教书,讲起中国历史和儒家思想头头是道,学生挤满教室都听不够。他的《国史大纲》更是大手笔,用大白话把中国几千年历史捋得清清楚楚,成了国史研究的标杆。 1923年,钱穆娶了张一兰,俩人感情不错,生了五个孩子。他常在文章里提家庭多重要,说家是人生的根。可说归说,他一心扑在学术上,全国各地跑着讲课,家里的事儿顾得不多。孩子们见他一面都难,他管教又严,家里气氛有时候挺紧张的。不过,他心里还是惦记着老婆孩子,写信时总透着那份牵挂。 到了1949年,中国乱成一锅粥。国共内战打到白热化,共产党眼看要赢,国民党撑不住了。那时候,知识分子都得站队,要么跟共产党走,要么支持国民党,再不然就跑。钱穆这人,对传统文化死心塌地,觉得共产主义那一套会把老祖宗的东西砸烂。他看不上共产党的政策,怕学术自由没了,自己的研究也得跟着完蛋。当时北京眼看要被解放军拿下,他心里慌得不行。 就在这节骨眼上,香港新亚书院抛来橄榄枝,请他去做院长。香港那会儿是英国的地盘,政治上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学术圈也自由。钱穆一看,这不就是个逃命的好地方吗?可问题来了,去香港就得扔下老婆孩子。他在家门口徘徊了好久,想着学术理想,想着家人的脸,最后咬咬牙,决定了:走。1949年4月,他收拾行李,跟张一兰和孩子们告别,踏上了南下的火车。那一刻,他心里肯定翻江倒海,但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事儿传出去,炸开了锅。有人骂他没良心,说国家危难时抛妻弃子,算什么男人;也有人替他说话,说他是为了保住学术命脉,没办法才跑。钱穆自己呢,没多解释,但他心里清楚,这步棋走得有多冒险。毕竟,那年头谁敢打包票香港就一定安全? 到了香港,钱穆没闲着,直接扎进新亚书院的建设。他说过一句狠话:“手空无一物,破釜沉舟来香港。”意思是豁出去了,要在这儿干出一番事业。新亚书院在他手里慢慢成了海外华人眼里的文化重镇,学生学者慕名而来。他教书、写书两不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精神》这些大部头都是那时候弄出来的。他的课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听得入迷,书也成了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物。 可再忙,他也忘不了留在大陆的家人。1950年代,国共彻底翻脸,香港和大陆联系不上,他只能靠写信问候老婆孩子。听说家里日子不好过,他偷偷寄钱过去,可那点钱杯水车薪。后来文革爆发,张一兰被整得挺惨,孩子们也跟着遭罪。钱穆远在香港,干着急没办法,只能把这份愧疚埋在心里。 1967年,钱穆去了台湾讲学,后来干脆在那儿定居。蒋介石挺看重他,给了他“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头衔。他在台湾继续教书写书,老了腿脚不行了,脑子还是清楚得很。1990年,他95岁,在台北去世,算是走完了这跌宕起伏的一生。 钱穆留下的东西不少,他的书到现在还是学术圈的宝贝,新亚书院也培养了一堆人才。可他1949年的选择,一直被人拿出来议论。有人说他有骨气,敢跟时代对着干;有人说他自私,扔下家人不管。甭管咋说,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实打实的,没人能抹掉。
1949年,国学大师钱穆,抛妻弃子,也要选择出走香港。 钱穆1895年出生在江苏
玲珑说历史
2025-05-16 09:16:30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