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左宗棠在病榻上离世时,愤慨地说:“对中国来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做的坏事!”两个月后,胡雪岩也满怀愤懑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临终前,他召集所有子女,严肃地告诫他们:“千万别靠近白虎!” 左宗棠咽气前,浑浊的双眼死死盯着窗外的残阳,指甲深深掐进被褥里。床边侍奉的老仆知道,老爷子到死都在恨——恨法国人的军舰在东南沿海肆虐,更恨李鸿章在中法战争时处处掣肘,主张“乘胜即收”,生生把一场胜仗打成了屈辱的和谈。
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豪情,在李鸿章“海防塞防不可兼得”的论调前,显得那么孤独而悲壮。当镇南关大捷的捷报传来,李鸿章却忙着和法国人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老爷子气得咳血,大骂:“大好河山,都要断送在这些软骨头手里!” 而胡雪岩的临终遗言,更像一记沉重的叹息。“白虎”二字,明眼人都知道指的是李鸿章。这个靠钱庄起家,助力左宗棠西征、创办福州船政局的红顶商人,最终却栽在李鸿章的手里。李鸿章为了扳倒左宗棠,授意盛宣怀对胡雪岩的钱庄发起挤兑。
短短几个月,胡雪岩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他躺在破败的宅院里,望着房梁上漏下的雨,想起自己给左宗棠筹办军饷时的风光,想起李鸿章在庆功宴上似笑非笑的眼神,满心都是不甘。 胡家子孙跪在床前,听着父亲气若游丝的告诫,有人偷偷抹泪,有人攥紧拳头。他们不明白,曾经富可敌国的父亲,为何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
胡雪岩颤抖着手指,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无力地垂下:“官商勾结的生意,看着风光,实则是与虎谋皮……”他想起左宗棠被弹劾时,自己四处奔走却无人相助;想起李鸿章派人查封钱庄时,那些平日里称兄道弟的官员们躲得远远的样子,心中一片悲凉。 左宗棠和胡雪岩的离世,像两颗巨星陨落,照亮了晚清政坛的黑暗。一个是扛着棺材保卫国土的铁血将领,一个是纵横商海的传奇商人,却都斗不过官场的倾轧与利益的博弈。
李鸿章位极人臣,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打着“保和局”的旗号,却让中国的尊严碎了一地。而左宗棠和胡雪岩,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节。 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晚清的腐朽与荒唐。当国家需要强硬时,有人选择屈膝;当民族需要脊梁时,有人忙着内斗。左宗棠和胡雪岩的悲愤,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无数有识之士的呐喊?如今再读这段往事,我们记住的不仅是几个人的恩怨,更是一个王朝走向末路时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