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的刘文辉和西北荒漠里的盛世才,两人都手握重兵,在抗战最激烈的时候却一个没出兵,一个翻脸杀人。
更巧的是,俩人最后的结局完全相反:一个当了新中国的部长,一个在台湾被晾到死,明明干的事差不多,怎么下场天差地别?
刘文辉当时坐镇西康,手底下十几万兵,地盘包括今天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那一大片,他跟中央那边打了多年仗,早就学聪明了,谁都不彻底得罪。
抗战打起来以后,刘嘴上支持,钱也象征性捐了点,说是支援前线,但一兵也没派。
他总是说西康靠近藏区,地理特殊,要“守边防”,实际上就是明摆着要保自己。
真正前线生死关头,他缩在康定喝茶,外人根本动不了他。
但他也没闲着,他背地里派人跟八路军接触,给过物资,还默许他们在自己地盘活动。
这招特别老辣,表面上是国民党的省主席,实则和共产党那边留着后路,刘文辉这个人,干事总是留一手。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局势眼看要变,1949年,重庆快要解放了,国民党已经是一盘散沙。
刘文辉看得清楚,蒋介石再折腾也翻不了身,他没犹豫,12月直接宣布起义,带着人马投向了共产党。
这不是光喊口号,他把整个川西的大门敞开了,毛泽东对他的起义评价很高,说这等于“拱开了解放军进军西南的咽喉”。
刘的这一步,不光给共产党省了枪炮,也把蒋介石“川康决战”的算盘彻底打碎,后来共产党打进成都,轻松得多。
刘文辉一下成了功臣,他的老部下很多也归了顺,没再反抗,解放军也没在西康遇到太大麻烦。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的身份也变了,他先是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不久调到中央当林业部部长。
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林业是基础工程,他算是实打实干了几年,主抓西南造林,一直干到1975年去世,算是平稳收场。
反过来看盛世才,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个人当年靠苏联上台,1933年打败新疆本地几个军阀后,拉着苏联顾问在乌鲁木齐建了个“小莫斯科”。
他还偷偷加入了苏共,把苏联人奉为座上宾,搞了一整套亲苏政策。
一开始,他跟中共关系不错,还让几个中共干部进新疆工作,但好景不长,1937年,延安派了个代表团去新疆搞统战,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也在其中。
盛世才一看局势微妙,立马翻脸,把人全抓了,毛泽民后来就在牢里死了,有说是饿死的,也有说是被秘密处决,这个事后来成了盛世才政治生涯上的一块死疙瘩。
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一心对付德国,抽不出手管他了,盛世才这才把风向一转,投靠蒋介石。
他赶走了苏联顾问,改用国民党的教材,挂上了三民主义的牌子,但蒋介石对他压根不放心,派了陈诚当驻疆代表,还给他架了好几个副手。
盛世才虽挂着新疆主席的名头,实权已经一点点被架空。
1944年,伊犁爆发“三区革命”,哈萨克、维吾尔等族群起义闹独立,盛世才忙于镇压,国民政府趁机把他调去当经济部长,其实是软处理。
他还没摸清状况,1949年形势彻底翻转,共产党节节胜利,蒋介石准备撤退,他跟着去了台湾,一路也没得选。
但台湾也不是他的福地,蒋介石根本不待见他,杀了毛泽民的事他记得一清二楚,盛世才在台湾既无兵权,也没人支持。
他靠老本过日子,最后一个人死在台北,死讯都没上头版,他在新疆的旧部,大多被共产党重新收编或清算,没留一点余地。
两人一个当了部长,一个孤苦而终,问题出在哪?说白了还是政治眼光和做人方式。
刘文辉虽然早期也是“自扫门前雪”,但在大局明朗时知道顺势而行,他的起义不是空喊,是实打实改变局势的举动,而且他没搞血腥镇压,没背太多债,能被共产党接纳。
盛世才就复杂了,他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今天亲苏,明天亲蒋,背后还干了不少脏事,特别是杀害中共干部,让他和共产党彻底结了梁子。
更糟的是,他这些年翻来覆去,国民党那边也不信他,等到两边都不要他时,想回头也晚了。
最要命的是两人的地盘也不一样,刘文辉的西康,人少,地理偏,影响相对有限;盛世才的新疆却是战略重地,牵涉民族、边境和国际问题。
他倒一边,谁都得防,共产党对新疆的政策也特别慎重,哪会让这种人继续插手?
所以看似一样的起点,结果是一个往上走,一个一路下坠。
这两个人用一生把军阀末路这出戏演得明明白白:光想保命不够,关键时候怎么选边,怎么做人,才决定了最后能不能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