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曾经带着蒸汽机冲破人类生产极限的英国,居然到了连钢铁都快炼不出来的地步。
曾经它是工业革命的代名词,现在却成了“五常”中工业能力最弱的一位,甚至有人调侃它是“工业废墟里的贵族”。
英国跟着美国搞了一套技术封锁,还真封住了自己,上世纪五十年代冷战正酣,西方组织了一个“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说白了就是一张大网,专门用来卡住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命脉。
钢铁、精密设备、半导体通通限制出口,英国自然是积极响应,可它没想到的是,这套限制别人发展的制度,也把它的活路给锁死了。
尤其是到了1996年,《瓦森纳协定》取代了“巴统”,把控制名单拉得更细、封锁更严。
英国继续充当技术封锁的急先锋,它配合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端设备实行严控。
结果怎样?自己国内的钢铁企业一批批倒下,像英国钢铁公司,原来靠给海外市场供应高炉设备吃饭,结果市场被禁,一下断了血脉,连基本的订单都没有了,怎么搞研发?
到2016年,塔塔钢铁宣布关闭英国业务,给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冰冷的句号。
再往前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世界工厂开始腾飞,德国、日本迅速抓住机会,大量向中国输出设备、技术。
而英国却因为长期技术封锁政策被挡在门外,以前英国靠进口中国的钢材,转手倒卖,赚点加工差价。
结果好不容易中国放开市场,它却早就没了自己的工业链,空剩一个金融壳子,这个壳子,是它自己一手造出来的。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搞了一波私有化、去工业化,国有钢厂、煤矿、铁路、电信,一个个卖掉。
她觉得制造业太脏太旧,还是搞金融、搞地产体面,到1990年代,伦敦金融城成了世界资本的避风港,可背后那个工业老本行,已经快撑不住了。
塔塔钢铁撤退那年,英国政府手忙脚乱,连个应急预案都没有,工人直接被裁,工会天天抗议,媒体把这事炒得天翻地覆。
有人说,这是英国自我阉割工业能力的恶果,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为了环保,英国政府提前关停了大量高炉工厂,搞“碳中和”,到了2025年,全国只剩一座高炉,斯肯索普钢厂。
想想看,一个G7国家,连钢都炼不了,要靠别国出口来维持产业链,这放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
对比一下,中国那边用电弧炉搞绿色转型,钢铁产能已经是英国的百倍,广西的一个钢铁基地产能,就顶英国全国的量。
问题还不止这些,2016年脱欧,英国彻底和欧盟决裂,自由贸易没了,产业配套断了,技术人才也跑了,大批芯片工程师转投德国企业。
能源成本飙升,是欧盟平均水平的1.5倍,外资不敢投,英国自己又拿不出政策工具。
政府信誓旦旦地搞了一个《投资2035》计划,说要重振制造业,结果搞了半天,既没资金,也没人看好,英国媒体直接点名,这就是“政策作秀”。
中国资本也看准了机会,2019年,中国敬业集团收购了英国钢铁公司,想通过市场手段把它救回来,可这又成了英国政客的“把柄”。
2025年,英国议会突然通过《钢铁行业特别措施法案》,强行把斯肯索普钢厂国有化,说是为了“工业主权”。
媒体爆料,说议员根本不懂产业,就想着卡住中国资本,拉选票。
《卫报》也看不下去了,直接开批:这不是工业复兴,是政治作秀,明明没人投钱、没人造设备,偏要摆出一副“我来保护国家”的样子。
其实连“绿色钢铁”的关键设备都得从中国进口,搞笑的是,他们还非得贴上“英国产”的标签。
更荒诞的是英国对“标准”的执念,它现在跟着美国搞什么“清洁产业认证”,设立一堆规则,非得符合某种碳排放标准。
结果自己造不出设备,只能向中国买电弧炉,再套个标准说“这才是绿色的”,这就像穿着别人的衣服,还非说那是自己设计的。
制造业全面衰落的背后,是对地缘政治的误判,英国跟着美国在全球遏制中国,结果把本来可以合作、互补的市场让给了别人。
中国靠全产业链升级,从高铁到光伏,从新能源汽车到特高压,把全球制造业话语权一点点握在自己手里。
到2022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了世界第一。
而英国呢?制造业占GDP比重还不到10%,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曾经那个“让世界为我转”的英国,如今连最基本的制造链都守不住了。
它当然还坐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位置上,可那不过是历史给的遗产,就像一个退役的拳王,挂着金腰带却连拳都打不出来。
英国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一步步把自己从全球制造体系中剥离出去,它不是被谁打败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参考资料: 《英国制造业的衰落与再工业化困境》,《经济学人》,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