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打下半个大唐江山,战功赫赫,却活得比谁都低调,别人打完仗升官发财,他却主动把兵权交了,关起门来当个“老头子”。
不是没能力,是太明白啥叫“功高震主”,李世民再亲近也得防着他,可李靖就靠一套“装老实”自保,把自己一家从朝堂腥风血雨里保了下来。
这人打仗是好手,嘴也硬,当年还是隋将的时候,杨素嫌他话多,差点一剑劈了他。
李靖站着不动,说你要杀就杀,老子是为国说话,不怕你,后来投唐,李渊起兵,他立马加入,帮忙打下长安。
李渊刚称帝,李靖就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还封了个卫国公,他一上战场就不让人失望,灭萧铣、破辅公祏、平吐谷浑、灭东突厥,哪一场仗不是翻江倒海的阵仗?
尤其灭东突厥那一仗,简直写进教科书。
贞观三年,李靖带着几万人,从太行山口突袭颉利可汗的老巢,大雪天行军,几百里不让士兵生火,硬生生冻着前进。
打仗的时候直插敌营,抓了颉利,立下头等功,这仗打完,突厥几乎灭了,大唐边境几十年没人敢闹事。
可就是这么一号人物,打完仗没要赏,也不恋权。
贞观九年,他打完吐谷浑回长安,给李世民请辞,说自己“年纪大了,脑袋也不灵光了,干不了军务了”。
李世民嘴上不舍,心里却松了口气,这时候李靖已经是唐军第一号人物,掌着边防兵权,皇帝再信你,兵在你手里,也得防你三分,李靖这一辞,直接切断了后患。
更妙的是,他退下来了,也不搞“清流”、“义士”那一套,有事装糊涂,没事自己在家喝酒钓鱼。
他那些部下有人贪污腐败,他也装没看见,高甑生是他下属,打仗失误被他骂了,心怀不满就跑去诬告他谋反。
李世民听了后,也没真当回事,反手把高甑生贬了,李靖照样在家养老。
表面看是皇帝信他,其实这事背后也是李靖自己装得像“懒政老头”,一点威胁感都没有。
他这人不爱交际也是真的,回家之后,亲戚朋友来拜访,他基本不见,也不参政,也不跑门路,谁跟谁好他都不参与。
连亲戚都怕牵连朝堂斗争,不来往,你说他怕事吧,他打仗时那股狠劲儿不是装的;你说他贪功吧,他哪次打完仗不是主动退让?
就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立碑的时候,他都不声不响地站在队伍里,不抢风头。
李靖其实也不是完全没遭难,他儿子李德謇是个读书人,跟太子李承乾交情不错。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闹太子谋反,李德謇被牵连,一块被流放到岭南。
这种事搁谁家都是灭顶之灾,李靖却没动一兵一卒,也没上书申冤。
就像这事跟他一点关系没有似的,照样在家种花喝茶。
李世民看到他这个态度,也就放心了,后来李靖去世,李德謇也被赦免,爵位恢复,还是卫国公。
他家另一个儿子李德奖更绝,干脆一辈子不出仕,做个闲人,远离朝政。
李靖在朝二十多年,手握军权,又没树敌,他能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冷静,知道哪句话该说,哪件事该装聋作哑。
李靖死的时候是贞观二十三年,七十九岁,李世民亲自下令陪葬昭陵,活着时不争,死后也算得个圆满。
他这一生,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打天下的时候风风火火,权力来临时,却步步后退。
他不是没野心,而是太清楚权力这东西,来的快也去得快,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李靖这种人,在历史上真不多,能打仗的将军多,能干得过敌人,还能躲得过皇帝猜忌的,少之又少。
他不靠亲信,不拉帮结派,不贪功不居功,也不搞什么忠臣烈士的表演。
看上去是个闲人,实则处处算计。他退,不是怕,是懂得怎么全身而退。
有一回,李世民喝多了,和房玄龄、杜如晦聊天,说李靖这个人,不像个将军,倒像个儒生。
房玄龄说他其实是大智若愚,不露声色,李世民笑了笑,说正因为他这样,我才放心。
李靖的晚年,没人来打扰,也没人来查账,他在昭陵边上安葬,李世民亲自写了碑文,活得通透,死得安稳,这在功臣里已经是难得了。
有些人,赢的是仗;李靖赢的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