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冬天,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爬上南京灵谷寺第7层,随即纵身跃下

底层史观吖 2025-04-29 11:37:11

1964年冬天,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爬上南京灵谷寺第7层,随即纵身跃下。在她的大衣口袋中,人们翻出了一张字条,里面只有8个字,却让无数人为之落泪……

曾昭燏为何会在55岁时选择跳塔离去?她留下的8字遗言,又隐藏了什么秘密?

其中的答案,还得从她的出生说起——

1909年,曾昭燏降生于湖南荷叶镇的曾氏家族。

秉承着诗书传家的祖训,曾昭燏虽为女儿身,却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幼读私塾,12岁入长沙艺芳女校,20岁考进南京中央大学。

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拔尖,因此获得国学大师胡小石教授的器重和培养。

1935年,曾昭燏大学毕业时,已经是一个在文学、书法、古文学等领域都颇有造诣的才女。

又正值花样年华,不少世家公子纷纷上门,有意求之。

然而,无论对方条件再好,曾昭燏都不为所动。

她的表姐曾宝荪对她说过:“结婚的人,只能教育服务一家子;如果不结婚,便可教育服务无数人。”

曾国燏听了表姐的话,很快确立了“服务无数人”的志向,决定一辈子不结婚。

于是,她拒绝了所有男子,决定奔赴英国留学,学习田野考古。

不结婚去留学、选择几乎没有女性会选择的考古专业……这在当时都是离经叛道的选择。

然而,无论长辈如何反对,都动摇不了曾昭燏的决心。

最终,在兄长的支持下,26岁的曾昭燏到英国留学,随后到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同时参加野外考古发掘工作。

也就是在那段时期,曾昭燏意识到我国考古学术研究的落后,并为此深深担忧。

尤其当她去参观外国的博物馆,看到那些本该出现在中国的文物时,内心总会被刺痛。

为了护住属于中国的文物,她下决心要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曾昭燏拒绝了英国大学考古学院的聘请,毅然回国。

有人笑她糊涂,居然放弃英国的优越生活,回到水深火热的中国来。

可她心里清楚得很,中国才是她的家,她必须回来!

1939年,曾昭燏出任中央博物馆专门设计委员,在四川、云南两地奔波,进行考古研究。

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以及震惊世界的“苍河文化”,一一出现在人们眼前。

此外,她还与李济合著《博物馆》一书,扼要叙述了博物馆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是中国具有开创性的博物学研究代表著作。

曾昭燏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因此赢得了学界与政界的肯定。

1955年,46岁的她,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

这本该是她事业的巅峰时期,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   曾家人随时都在被人检举揭发,她虽竭力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却还是躲不过这场浩劫。

漫天的责难、重复的检讨、莫须有的罪名……这些都在一点一点压垮曾昭燏。

后来,疼爱自己的亲哥哥死了,自己视若儿子的亲侄子毁了,敬爱的老师也驾鹤西去……

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曾昭燏终于被压垮了。

1964年12月初,曾昭燏病倒了,被送进了医院治疗。

可她明白,她的病根不在身体,医生又怎能医得好她?

在医院待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曾昭燏对司机说:“去灵谷寺吧,我想散散心。”

到灵谷寺后,曾昭燏送给司机一袋苹果,说道:“请你吃着,麻烦等我一会儿。”

说完,曾昭燏独自走向灵谷塔。见四下无人,她写了一张字条,装入大衣口袋。

她把大衣脱下,交给司机,说道:“请你稍候,我到塔上散心。”

南京的灵谷塔,也是曾昭燏保护下来的文物。

此时她却轻轻爬上了第7层,毫不犹豫地一跃而下……

在她留下的字条上,只有简简单单的8个字:“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她太明白被冤枉、被折磨的滋味了,因此不愿意拖累无辜的司机。

哪怕在此之前,自己被折辱得无法继续存活。

这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善意。

曾经有人问到曾昭燏的终身大事,她只是淡淡一笑,说道:“我早就嫁给博物馆了。”

确实,曾昭燏短暂的生命时光,几乎都献给了考古事业,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   可就是这么一位无比虔诚的爱国女杰,却在55岁时,选择殒身于高塔之下。

曾昭燏用这种决绝的方式,为自己留下一份清白刚烈,同时也留给世人一声久久的嗟叹……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丰雨沛

丰雨沛

2
2025-04-29 14:02

姐弟2人自杀后,曾国藩在大陆已经没有后人了,可惜!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