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成功,有人提出在里面镶嵌毛主席像,结果造成卫星严重

品古观今吖 2025-04-29 10:58:18

1969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成功,有人提出在里面镶嵌毛主席像,结果造成卫星严重超重上不了天,可谁也不敢摘,只得请周总理拍板!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故事开始于1967年,那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时值冷战高峰,美国与苏联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而中国也不甘落后,立志在国际航天领域站稳脚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发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核心人物之一,孙家栋是一位被钱学森亲自点将的科学家,肩负起了卫星总体设计的重任。他曾在导弹设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研制人造卫星对于他来说依然充满了挑战。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精密电子器件缺乏、设施简陋,科研环境可谓极其艰难。然而,孙家栋带领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依靠智慧和坚韧,最终设计出了一颗直径1米、重达150公斤的类球体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现场设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内,工人们与科学家们共同为卫星的每一个部件进行最后的测试和调试。空气中弥漫着电焊和润滑油的味道,数台仪器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实验室显得紧张而忙碌。孙家栋正和几位同事围着卫星壳体讨论一项技术问题。

这颗卫星在他们的精心设计下,已经达到了一米的直径,重量也控制在大约150公斤的范围内,这样的重量对于中国当时的运载火箭来说,已是极限。   忽然,几位工人走进来,手中捧着一批看上去色彩鲜艳的金属制品。孙家栋一眼便认出了这些正是毛主席像章。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向孙家栋说明,这是领导的指示,要求在卫星仪器中镶嵌毛主席像章,以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孙家栋听罢,脸色有些凝重,轻轻皱了皱眉,但并没有立即发表任何意见。   几天后,工人们将毛主席像章安置好,整颗卫星再一次被抬到天平上进行精密称重。结果显示,卫星的总重量已经超过了预定设计的范围。孙家栋眉头紧锁,和团队其他成员紧急聚集在实验室中进行讨论。与会的科学家们意识到,毛主席像章不仅增加了重量,而且这些红色颜料的涂层会干扰卫星内部电子元件的散热。这一切对即将进行的发射试验产生了巨大的风险。   实验室里陷入了一片沉默。每个科学家脸上都显得十分沉重。大家心知肚明,卫星的每一克重量都有可能对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那个时代,火箭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如果因为增加的重量而导致发射失败,前期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孙家栋意识到,这些镶嵌的像章虽然表达了大家对毛主席的尊敬,但却使卫星严重超重。如此一来,卫星的成功发射变得不确定。他决定向钱学森汇报,商量解决办法。钱学森也同意了孙家栋的担忧,建议将问题呈报给周总理,但如何提出这个涉及政治敏感性的请求却令孙家栋十分焦虑。   1969年10月,在周总理召开的汇报会上,参会人员纷纷落座,会议室的氛围显得格外严肃。周恩来总理坐在会议桌的中央,神情专注地聆听着各个科研部门的汇报。

轮到孙家栋时,他走上前去,将有关东方红一号的各项准备情况作了汇报。面对在场的多位领导,他必须谨慎措辞,既要实事求是地讲清楚超重问题的技术原因,又不能给人留下轻视政治需求的印象。   周恩来总理聚精会神地听完孙家栋的汇报,并仔细询问了关于像章对卫星性能影响的细节问题。孙家栋用清晰的语言逐一作答。他的解释言之有理,周总理也明白研制卫星需要精准而科学的数据,稍有差池便可能让多年努力化为泡影。

周总理轻轻叩了叩会议桌,眉宇之间显露出坚毅的神色,对在座的所有人说道:“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   他当场拍板,果断地支持了孙家栋的建议,决定去掉卫星上的毛主席像章,并对所有参与研制的科学家们表达了信任和理解。周总理的话在会议室中回荡,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随之消散。   1970年4月24日,经过无数次测试与调整,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当天,卫星在太空中奏响了《东方红》的旋律,这一刻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自豪感被点燃,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开端。   发射成功后,孙家栋的科研事业并没有止步。他后来被任命为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1992年,孙家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在航天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他的奉献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家栋常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句简单却深沉的话,充分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几十年来,他无怨无悔地投身于科研事业,凭借着一份坚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热爱,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   今天,我们缅怀那些默默奉献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正是他们的执着与不懈努力,使得中国在航天领域迎来了无数个辉煌的时刻。让我们向孙家栋以及所有为国奉献的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0 阅读:48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