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风暴眼中的冷静玩家
伊朗总统莱希遭遇的飞行事故,经伊朗官方媒体“伊通社”报道确认为“技术性故障”,这一定论有效遏制了坊间流传的阴谋论,特别是关于美国和以色列可能介入的猜测。美以与伊朗关系长期紧张,加之以往不乏针对伊朗官员的暗杀行动,当事故初报时,许多人自然将矛头指向了美以。但两国迅速否认牵涉其中,且伊朗官方的冷静反应,似乎表明其迅速掌握了事故的真实原因。
一个未受充分关注的关键点是,伴随莱希专机飞行的另外两架飞机为何未能立即提供救援?
尽管事故区域天气恶劣,被指为阻碍即时救援的因素,但难以完全解释为何在总统座机遇险时,随行的护航飞机未能采取行动,特别是考虑到飞机上搭乘有国家高层领导,包括外长和其他重要官员。护航飞机通常肩负保护及紧急响应职责,其未能施以援手,违背了常规应急程序,自然引人深思。
更令人费解的是,如果随行飞机确实因恶劣条件无法施救,为何确定事故地点需要依靠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协助,特别是土耳其能首先定位到失事现场。
这不仅让人疑问,随行飞机与失事地点的距离是否真的远到无法提供即时信息,还是有其他原因导致信息传递或救援行动的延迟。为何外部力量比伊朗本国更快介入,无疑增添了神秘感,也引发了外界对伊朗官方解释之外的更多疑问。
据美国人说法,失事飞机是美国50年前卖给伊朗的。伊朗因为制裁的原因,无法更新零部件或有效的维护,表面上说得过去,实际上却是胡言。
正因为老旧,伊朗总统的座机为何不更换?西方的买不到,可以购买俄罗斯的先进座机。这可是总统座机,难道伊朗方面就真的那么不在乎安全问题?
伊朗这些年来武器装备更新很快,经济上发展也很好,其不乏先进的装备,这表明其工业制造能力也不一般。也就是说,伊朗方面应当是对总统座机有良好的维护能力的,所以才能一用50年。因此,无法更新零部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也就是说,失事的原因与直升机本身应当关系不大。
“技术故障”一说,是在事发的第2天,也就是在找到了莱希等遇难人员的遗体之后立即由于媒体宣布的。
而同时,伊朗军方也宣布要进行事故调查,这也是一个奇怪点。军方的调查应当是针对飞机本身。总统遇难的调查,似乎应当是由政府牵头而非单纯由军方来做,这也是一个疑点。
就算是事发地气候环境条件恶劣,就算是普通的飞机失事,恐怕也应当组织联合调查。给人的感觉是发生事故是一种必然,没什么好调查的。
19日发生事故,23日就下葬,这是不是太快了点。
总之,从发生事故后伊朗方面整个处理过程来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迅速,似乎不想节外生枝。
伊朗方面表现得非常“平静”,可美国和以色列却似乎表现得非常紧张,都第一时间发声,唯恐被赖到了自己头上,反差太大。
莱希总统是务实的强硬派,从行事风格来看,尽管强硬但也相当理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有极深的宗教背景。据说他很可能成为伊朗未来的精神领袖。
尽管如此,伊朗内部还有不少莱希的反对派,这表明伊朗内部政治气氛并非那么和谐。
不管莱希之死背后是否有阴谋,从处理过程来看,似乎过于“简单”。不过这也暗示它不会对伊朗国内政治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彰显了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在管理国家事务上的高超手腕和深厚威望,伊朗政局不会因这一单一事件轻易动摇,其既定政策方向保持不变。
虽然有些疑问,但伊朗如此迅速简单处理,显然有不想节外生枝,也就是避免往美国、以色列身上扯,一是不想节外生枝,二是不想营造对美以太浓的敌意,也就是不想把自己推到这一轮中东乱局的前台。
这应当是非常睿智的,目前正值中东战争乱局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伊朗非常有利的时期,但也是伊朗最危险的时刻。
当下与美以作战的基本都是什叶派武装,美以已经公开指责,对伊朗来说,就是静观其变或坐等美以犯更大的错误,或者说陷入战争更深是最优策略。最希望满世界的反以情绪高涨,更希望以色列因为这场战争爆发内乱和严重消耗掉实力。
因此,不希望此事影响到伊朗的大计。最关键的就是不能在此时与美以形成直接的冲突。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伊朗内部存在严重分歧的可能,哈梅内伊的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内部矛盾激化,防止引发内乱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