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冬升在新片开机仪式上的一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香港电影产业的现状潘多拉盒。这位入行 50 年的资深影人直言,2024 年仅有 40 余部电影能参与金像奖角逐,较去年的 46 部再降,而 2027 年甚至可能因片源不足、赞助缺位而被迫改在酒店举办。这场走过四十余年的影坛盛事,如今的困境早已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香港电影产业半个世纪发展中,历史惯性与市场变革碰撞后的必然结果。

香港电影曾有过一段影响整个华语影坛的黄金岁月。改革开放初期,《少林寺》《火烧圆明园》等影片通过两地合作的形式,既让内地观众见识了商业化电影的魅力,也奠定了香港电影的行业地位。上世纪 90 年代,香港电影年产量峰值时远超百部,金像奖作为产业标杆,不仅星光熠熠,更成为华语电影的重要文化符号。
1997 年回归后,CEPA 协议的签署为香港电影打开了内地市场的大门,合拍片迎来黄金期,2016 年合拍片总票房曾突破 110 亿元,占当年全国总票房的 27%。彼时的金像奖,既有本土佳作支撑,又有合拍片增色,赞助商趋之若鹜,举办经费自然不成问题。
但盛景之下危机已在酝酿。随着内地电影产业崛起,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香港电影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2024 年数据显示,香港年票房仅 8.10 亿元人民币,创下 13 年新低;全年上映的 280 部影片中,本地制作仅 46 部(含 11 部合拍片),占比不足 20%,影院数量也从 1993 年的 120 家锐减至 57 家。当产业根基持续萎缩,作为行业镜像的金像奖,自然难逃片源减少、关注度下滑的命运。

尔冬升提到的 “8 位数举办成本”,背后是香港电影产业资金链的全面承压。金像奖的困境,本质是产业经济生态失衡的集中体现。
资金端的萎缩呈多重态势。首先是商业赞助的撤离,香港电影市场体量有限,近年来多部港片在内地票房失利,《风再起时》《断网》等影片票房不足 1 亿元,而投资往往达九位数,宣发费用就需五六千万元,低回报率让赞助商望而却步。其次是传统收入渠道的消失,过去小成本港片可通过卫视电影台播放权、DVD 销售弥补票房不足,如今流媒体冲击下,这些渠道基本瓦解,800 万港元成本的影片需达到 700 万港元票房才能保本,难度陡增。最后是公营资助的争议,金像奖部分依赖公款,但在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花巨资办小众盛事” 引发社会异议,资助缩水成为必然。
市场端的挤压则更为致命。香港本土市场容量本就有限,近年来还面临合拍片与外语片的双重挤压,本地制作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与此同时,合拍片的重心逐渐向内地倾斜,许多合拍片更倾向于参与内地电影节,进一步分流了金像奖的优质片源。人才流失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大批导演、演员 “北上” 发展,TVB 演员甚至转行摆摊、开餐馆,电影工作人员持续流失,导致本土创作力量薄弱。

尔冬升在感叹低谷的同时,也看到了 “改朝换代” 的希望。香港电影的困境并非创作能力枯竭,而是产业生态需要重构,而新生代力量与深港融合政策,正成为破局的关键。
香港特区政府从未停止对电影产业的扶持。通过 “电影发展基金”,政府为中低成本电影提供融资,资助金像奖等盛事;“首部剧情电影计划” 自 2013 年推出以来,已培育 26 位新锐导演,多部作品亮相国际影展。这些政策为年轻人提供了成长土壤,正如尔冬升所说,“现在的年轻人很能抗”,他们带着本土视角与创新表达,成为香港电影的新希望。
更深层的机遇来自深港融合的政策红利。2025 年 10 月,前海推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首创深港合拍影视双向奖补机制,单机构年度奖补最高可达 1000 万元,取景前海还可叠加 50 万元奖励。与此同时,国家电影局新规允许港澳资本在内地设立电影公司,CEPA 框架下的合作从项目制走向资本深度融合,20 年来合拍片累计已达 750 部。这些政策打通了香港电影的资金、市场与人才通道,让香港电影得以依托内地大市场重获生机。
四、规模收缩与价值重构香港金像奖的未来,大概率将走上 “规模收缩与价值重构” 的道路。短期内,2027 年改在酒店举办可能成为现实,红毯等耗资巨大的环节或将简化,8 位数的举办成本有望降至更合理水平,以回应社会关切。片源方面,若深港合拍片能更多参与,或许能缓解数量不足的困境,但金像奖的 “本土属性” 可能会逐渐弱化,成为兼具香港特色与大湾区视野的电影盛事。
长期来看,香港电影产业的转型将决定金像奖的最终走向。如果新生代导演能借助政策扶持,拍出兼具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作品,香港电影可能重现活力;如果深港融合能持续深化,形成 “香港创作 + 内地资金 + 全球市场” 的新模式,金像奖或许能转型为大湾区电影产业的展示平台。但无论如何,那个依赖本土市场、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已难复现,金像奖需要在小众化、精品化中找到新的定位。
尔冬升入行 50 年见证的低谷,不是香港电影的终点,而是产业转型的阵痛。红毯的长度或许会缩短,但只要香港电影人能抓住新生代成长与深港融合的机遇,重构产业生态,金像奖依然能成为华语电影版图中独具特色的存在。毕竟,真正支撑一个电影节的,从来不是红毯的奢华,而是作品的力量与产业的生命力。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示范、融合、合力 ——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香港与内地电影发展之路》
央视网:《大批香港影视从业者 “北上”,合拍片成主流》
环球网:《香港影视行业进入 “冰河时期”,TVB 演员纷纷转行》
中国新闻网:《徐克、施南生获第四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终身成就奖”》
深圳新闻网:《前海推出 18 条措施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