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会出现以下这种症状,即总是一到下雨天就腰腿疼痛,但当天气变暖时,相关症状又会明显得到缓解,其实这往往与机体年龄增加以及身体脏腑功能的衰退有关,在肝肾功能下降的同时,若是再受到风、寒、湿这三种病邪的侵袭,那么就很容易促使体内的气血经络堵滞,而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
面对这样的病症,中医里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里就记载了一个药方,叫做独活寄生汤,其专门用于治疗和缓解风寒湿邪肩周炎以及关节炎等病症,在中医体系中,这类病症也被称为“痹症”,《黄帝内经》中曾说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也可以理解为闭合,简单来说,就是外在的风寒湿邪侵入肌体,导致经脉阻滞,而一些水谷精微在身体里积聚,就会表现为疼痛,因此,只要将“始作俑者”风、寒、湿这三种病邪驱散,那么疼痛的症状就自然能得到缓解。
独活寄生汤算是一个大方子,其中的中药配伍较多,总共有15味药材,分别是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当归、甘草、芍药以及干地黄各自二两,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效果,常被医家用于治疗和缓解痹证日久、肝肾两虚以及气血不足的病症。虽然整个方剂看上去很复杂,但其实大致可以从这4个方面来理解。
1.祛邪
独活、秦艽、防风这三味药具有很好的祛邪效果,在整个方剂中发挥着领队作用。独活在方剂里的用量很重,这也是整个药方的点睛之笔、灵魂所在,在治疗风湿病症时,独活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独活不仅可以祛风,而且由于其带有辛温特性,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还兼顾了祛湿、祛寒的效果,并且独活药性下行,还可以将下肢的风寒湿邪带出来,进而缓解病症。
防风又被医家称为“风家圣药”,中医认为,风能胜湿,防风具有祛风胜湿,活络舒筋的效果,同时还能防止外在风寒病邪的侵入,而秦艽也同样是一味风药,这两味风药的共同作用,就能很好地将体内的湿气给化解掉。
2.祛寒
细辛和肉桂具有祛邪的效果,其中,细辛药性辛散,辛味的药材既能发汗,也能行气血,细辛可以很好地将筋骨肌肉中的寒气给驱散,并让全身的气血流动起来;肉桂也是药性偏温的药材,能够强壮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指我们体内的肾阳,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所在,而命门之火充足,就相当于全身的阳气充盛,这对于寒邪、湿邪等病症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3.扶正
病邪驱散后,体内的正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而中医讲究扶正祛邪,前有祛邪,那么后面就需要用到扶正药材来对身体进行调养了,因此,孙思邈便用到了大量的扶正中药——茯苓、地黄、川芎、人参、甘草、当归以及芍药,以此来补充体内的正气,充盈自身血液。
4.补肝肾、强筋骨
风寒湿邪最主要的原因,为我还是自身的肝肾不足,而为了增加患者的抵御力,此方中便用到了杜仲、牛膝以及桑寄生,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只有肝肾强壮,才不容易得风湿病证。这其中的牛膝具有引药下行的效果,而且自古以来,就有着“非牛膝不过膝”的说法,牛膝这味药材可以引血,引药入膝,让药效快速地走到膝盖,气血充盈攻克瘀滞。
总得来说,孙思邈这味独活寄生汤,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却思路清晰,能做到祛邪、扶正双管齐下,将这个药方领悟通透,大家会发现,它对于治疗肩周炎、关节炎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病症,都具有极大好处。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