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解放战争中三次战役,展现我军的铁血军魂,虽败犹荣,为最终胜利埋下伏笔…

解放战争中我军三次人数占优却意外失利:大同集宁因战术误判错失全歼良机,张家口被傅作义声东击西截断战略要冲,南麻临朐遭暴雨

解放战争中我军三次人数占优却意外失利:大同集宁因战术误判错失全歼良机,张家口被傅作义声东击西截断战略要冲,南麻临朐遭暴雨阻挠功亏一篑,究竟是何原因?

1949年1月底,随着北平城和平解放,傅作义率领25万国民党守军被和平改编,三大决战性战役以我军胜利告终。

从此,我党夺取全国胜利,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回首三年解放战争,感慨万千。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许多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壮举。

比如,在淮海战役中,战神粟裕以60万兵力,力克80万国民党精锐军,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解放战争中也发生过解放军在兵力上占优势但却遭遇失败的情况。

从古到今,打仗有胜有败是常有的事儿。就说那被称作“兵仙”的韩信,也吃过败仗呢。战场形势变化快,打败仗不算丢人。

而且,正因为有过战败经历,才更能体现出胜利是多么难得。

这三次战役啥时候打的呢?战役失败后,紧接着又造成了哪些直接影响?

【1、大同集宁战役】

1946年8月,大同集宁之战爆发。那会儿,我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一同行动,朝着山西大同发动了凌厉进攻。

那会儿,驻守大同的是阎锡山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他手下的兵力,统共还不到两万人。

当时,我军集结了十个团,兵力多达十二万。面对这形势,楚溪春没办法,只能请求支援。

然而,阎锡山尽管多次派兵想要支援大同,可打仗本事比不过我军,每次都被打回来了。最后没办法,他只能向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派去救援大同的人是傅作义。为啥选他呢?当时傅作义离得近,实力也比较强。

于是,经蒋介石一番承诺,傅作义便出面了。

然而,傅作义刚开始没直接派兵去救大同。他琢磨了当时的局势后,使了个相当巧妙的法子。

这招叫“围魏救赵” 。

具体做法是,派三路人马,一路去攻打集宁,一路去打卓资,还有一路攻打凉城。这么做,是想拿下这几个地方后,对张家口构成威胁,进而迫使我军回援。这样一来,大同之围自然就解除了。

我军知晓傅作义参与此事。然而,在判断傅作义的真正意图上,我军指战员判断有误。

特别是在当年8月2日的阳高会议上,很多人都觉得,傅作义就算来救援,兵力也多不了,行动更不会快。

就因为有了这想法,在卓资,我军只留下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一旅防守。傅作义那边呢,派了军长董其武带着三个师和一个炮兵团,来攻打卓资。

当时,敌我兵力差距极大,我军处于劣势。按照《华北野战部队战史》所记,独立第一旅全力抵抗,打死了一千多敌人。然而,敌军人数太多,仅花了八个小时,就攻占了卓资。

今早指战员头一回犯错,这还不算完,没过多久,又出了一次错。

傅作义部队打下卓资后,那时我军分析,傅作义部接下来只有两种行动可能,要么在卓资原地休整,要么集中力量攻打凉城。

然而,谁都没料到,傅作义竟很快把部队集结起来,朝着集宁发起了猛烈进攻。

因为判断出了错,我军大部分主力没部署在集宁附近,都离得老远。集宁当地呢,就只有我军三个团负责防守。

于是,我军又匆忙打了一仗。幸运的是,主力部队迅速赶到,集宁这才没丢。

然而,失误很快又出现了。我军主力部队到达集宁后,傅作义部队已被分割包围,这可是一鼓作气把他们围歼的绝佳机会。

结果呢,我军指战员觉得当时我方占据优势,而且部队来回长途奔袭,十分疲惫。所以在发起攻势时,出现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停顿。

据《华北野战部队战史》所记,那天一整天,我军都没对敌军展开连续进攻。

如此,敌军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我军获得了喘息机会,与此同时,敌军如同被困的野兽,开始垂死挣扎。到最后,敌军和我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等我军再次发起总攻,傅作义的精锐主力101师就赶到了。偏偏在这节骨眼儿上,我军指战员又失误了。

到底出了啥失误呢?就是先暂停围攻已被包围的傅作义部队,接着转过头,集中全部力量去对付刚赶到的敌方101师。

最终,101师没被消灭,早就被包围的傅作义部队也没被围歼。

随后,傅作义部队里的新编第三十二师和新编骑兵第四师,接连抵达战场。到这时,傅作义麾下兵力已多达6个师。

就这样,胜利的形势渐渐偏向傅作义那边了。我军连续激战好几天,又来回奔波急行军,处境越来越不妙。要是继续打,只怕结局更差。所以最后,我军不得不放弃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