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说之前,也必须提醒一下大家,这仅限于预判,我此前就给大家说明过,冷冬,暖冬是冬季结束才知道,包括这一次国家气候中心也是强调了该问题,如果大家还在争议这个问题,那真没必要了。
所以,如果想了解趋势可以,但是要所谓的“精准”把控,那就不用说了,这每年讨论冷冬,暖冬的问题,可以说都是热火朝天。
每年冬季时刻,这都是热议的点,但大部分人都是拿上“半截”就跑,结果猫哥真的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也说明了需要理性看待。

我国冬季气候——并不简单
对于今年来说,气候变化可以说有点特殊,虽然没有出现全国性寒潮,但是这个秋季一波断崖式降温的冷空气突袭,导致我国南北不少区域都出现气温的下滑,并且通过监测数据来看,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气温的大转变。
并且出现了气温的偏冷,偏低,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在10月25日给出冬季问题之下的预判消息之中,也给出了过去10天的监控数据,那就是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汉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至3℃,局地偏低4℃至5℃,多地提前达到入冬标准,并提前供暖。
所以,虽然这不是寒潮,但是真的越来越冷了,今年不少区域提前入冬,以至于很多人都在说,今年可能遭遇极寒。

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冬季气候是极其复杂,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年的重要气候因子就是拉尼娜发展,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
一般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所以,它是影响我国冬季最为关键的因素。
不过呢?今年拉尼娜是否达到很强的效果,这个就要根据实际性情况来衡量,其次从历史性的数据来看,虽然拉尼娜年,我国冷冬比较多,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均温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
但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发展,这样的变化已经是不复存在了,暖冬的情况在升级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气候中心说,冷冬,暖冬冬季结束才知道,而且今年除了拉尼娜效应之外,我国本身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影响。
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变化的关键,这也导致了冬季冷热的剧烈变化波动,而这一次我国虽然给出了初步的方向,但是大家也还只能作为参考看下就行。
今年是冷冬,暖冬?国家气候中心给出判断
在建立在无法确定的问题之下,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判断的确是趋势参考,那就是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判断,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偏暖的概率较大一点,暖冬的概率较大一点,但是冷暖起伏大,这个是最为关键的,只不过,这里也出现了一部分说得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球变暖是热,为什么还要冷?这不是矛盾吗?
其实并不矛盾,就是大家说的“冰火两重天”的情况,有极端性高温的发展,为什么就没有极端性寒冷?这就是一个道理。
并且全球变暖之下,还有极端性的降雨,风暴等等,这都是它的效果,所以,全球变暖与冷空气,极端性寒冷,或者直接说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变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这下大家明白了吧?
极端性的气候变化是波动性发展,并没有绝对性的问题,今年我国气候可以说很异常了,一个副热带高压就影响到台风,降雨,冷空气等问题,并且也呈现出极端性的发展,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差别。

那么,这里也给大家再次强调一下,无论最终这个结果是偏冷多少,还是偏暖多少,大家更加需要注意我国国家气候中心说的预警问题,那就是注意冷暖起伏大,波动大的问题,这就是关键。
未来气候波动可能更大,为什么这样说?原因非常简单,全球变暖还在继续,那未来的气候波动必然就大了,这就是气候趋势。
而且很多人也才看到了,世界气象组织也才发布了温室气体报告,那就是2024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较2023年激增3.5ppm,达到423.9ppm,刷新了历史纪录。
同时,研究证实了人类已经把地球的第一个气候临界点给突破了,这说明什么?
气候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很多,如果后续不加大进行温室气体减排,多植树造林等等,这气候才有可能出现缓解的时候,缓解不了,后续必然也就是更强烈的气候波动了,极端性的气候只可能会更多,而不是减少,所以,这留给人类改变气候的时间不是很多了,需要加速进行改变。

当气候达到一定极端值的时候,还想来改变气候的话,这个可能性就更加小了,这会大家看到的气候临界点问题就是关键,并且在未来5年之中,人类或许就会很快突破这个历史极值,再次刷新史上做人一年,1.5度气候临界点是扛不住了的趋势,2度已经是当下人类可能保守的模式,或许真的有一天也可能突破吧。
要是突破了,别说改变气候了,这完全都是不可能,那只能经受极端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最强,只有更强的影响,这就是整体情况。
最后再次提醒,注意季节性变化之中的极端性气候影响,这是难以避开的,因为全球变暖趋势没有停止,还在继续,这就是整体情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