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作品兼具乡土抒情与哲学思考,影响汪曾祺等后辈作家。美国学者金介甫称其与福楼拜、普鲁斯特齐名。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当代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终身教授,2011年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多元文化特别顾问”。
沈从文与范曾的交集、恩怨与情仇,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极具代表性的师徒反目案例,其过程折射出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性困境与时代悲剧。
以下是综合多方史料,经过悉心梳理,作出如下精细分析:
仕途中的攀附
1962年,25岁的范曾即将从中央美院毕业,为谋求工作机会,他通过自己在中央美院的老师黄文玉引荐,与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沈从文结识。此后,又通过频繁写信、登门拜访等方式不断向沈从文表达崇敬之意,甚至以“梦见先生生病,连夜从天津赶来”等戏剧化言辞打动沈从文。彼时,沈从文虽已转向文物研究(主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项目),但在文化界的响力仍非同凡响,他力排众议(如叶浅予就明确反对并指出范曾“心术不正”),全力推荐范曾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助理工作,并坦言:“纵使公家不发薪,我自掏腰包也养他”。可见沈从文当初对范曾是何等用心之深、用情之真。
蜜月期的师徒
范曾初期表现勤勉,参与服饰研究插图绘制,沈从文倾囊相授学术心得,并陆续引荐其结识众多文化名流。两人在故宫库房共同工作,关系亲密如父子。范曾曾画《文姬归汉图》求郭沫若题词成名,但此举已显露其攀附名人的倾向,被师友批评“心术不正”。
风暴中的反目
1966年“文革”爆发后,范曾态度骤变,成为揭发沈从文的“急先锋”。他张贴十余张大字报,编造“沈宅举办裴多菲俱乐部”、“奏爵士乐跳黄色舞”等数百条罪状,甚至公开羞辱沈从文“过时了”、“靠边站”。沈从文在私人信件中称此为“后半生最愤然之事”,形容范曾为“中山狼”。
分歧中的人格
范曾画作(如《商鞅像》、《屈原像》)屡现历史服饰错误,沈从文善意指正却遭其斥责“中央批准的,你无权干涉”。沈从文痛心其“业务不及格却善钻营”,中国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李苦禅在临终前专门谈及范曾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还表示自己不该教这样的学生、没有范曾这个学生。
刺喉般的感慨
沈从文晚年绝口不提范曾,仅在私人信件(如《沈从文全集》第24卷)中痛斥范曾“阴险”、“损人利己”,并感慨“一辈子未言人恶,今日不讲会憋死”。
推责式的辩解
范曾晚年撰文《我与沈从文的恩恩怨怨》,承认反目行为但将责任推给“时代颠簸”,称“知识分子均被迫表态”。其说辞被评“成就归己,荒谬推时代”。
圈内人的评价
沈从文的学术遗产(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经典,其人格亦受后世敬重;而范曾虽获名利,却因背叛师门、争议始终伴随,如艺评人所言“登高踏人命”。
归因后的拷问
沈从文与范曾师徒间的这段恩怨不仅是个人道德悲剧,更映射了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困境。沈从文的坚守与范曾的投机形成鲜明对比,而范曾的“时代归因论”亦引发对历史与个人责任的永恒拷问与反思。
内容详见公众号:《见证见闻》:https://mp.weixin.qq.com/s/43eeabSeroi5kQPieeqBNA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