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中国十大开国将帅里的一位,他对新中国的建立功劳巨大。但1959年庐山开的那个会,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大变样。在那次会议上,彭德怀被撤了所有官职,这导致他后来的历史评价也受到了牵连。
1978年,中国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时代。大家心里都琢磨着,要给彭德怀还有像他那样经历的人一个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历史评价。可问题是,到底谁先站出来说这话,就成了大家面前的一个棘手事儿。
当大家伙儿都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的时候,以前当过国务院副总理的陆定一站了出来,他直接说:“咱们得给彭老总正名啊!要是像彭老总这样为咱们共和国立了大功的人都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那以后谁还能觉得这世界上有真正的公平呢?”
这么一来,陆定一就成了70年代那个年代,头一个站出来说要给彭老总正名的人。可让人更没想到的是,陆定一他自己,还是个当过13年国务院副总理却又被关起来的人。
那么,彭德怀的后半生到底经历了多少波折?陆定一为啥要给彭德怀出头说话?还有那个为彭德怀出头的陆定一,他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彭德怀坎坷的后半生】
1959年,庐山那个大会上,彭德怀给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出了不少好点子。可会议快完的时候,彭德怀却不知咋的就被人安上了个“背叛党和国家”的大罪名。
了解彭德怀一生经历和为人处世的人,都明白那顶帽子对正直无私的彭德怀来说,简直是胡说八道。但没办法,在那个特别的历史时候,彭德怀只能忍气吞声,吃了这个哑巴亏。
彭德怀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老家,开始以种田为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京郊他的那块地上,全种上了玉米。等玉米熟了,他就会亲手去地里摘,然后挨家挨户送给还在前线辛苦干活的士兵们。
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咱们国家碰上的经济难题,真就验证了彭德怀在庐山开会时提的那建议有多对,连毛主席都点头称是。后来,毛主席亲自请彭德怀,说他可以回老家走一趟,看看乡亲们过得咋样。彭德怀一听,就决定回去瞅瞅多年没见的故乡,还有那里的老百姓。
回到湖南湘潭老家后,彭德怀立马行动起来,跟乡亲们热情讲解党的土地政策。当他了解到乡亲们日子过得挺艰难时,心里特别不是个滋味。二话不说,他立马从自己兜里掏出三十块钱,直接分给了乡亲们。
别小看这三十块钱,在20世纪60年代,这钱可是彭德怀工资里的一大块,差不多是他工资的三分之一,绝对不是个小数字。而且那时候,彭德怀已经被撤了职,自己的生活也挺困难的。但他还是这么做了,这正好说明了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考察完湖南湘潭后,彭德怀接到中央任务,转战四川负责三线建设。可没想到,他正打算甩开膀子好好干时,身体却突然垮了。到了1974年,彭德怀去医院一查,结果竟是肠癌晚期。
这位打过无数仗的开国大将,那时候已经不怕死了,他心里挂念的全是国家以后的出路。所以,就算彭德怀病倒在床上,他还是硬撑着亲手写了一封信,讲的是怎么发展国家经济、怎么规划,希望党组织能帮他交给毛主席。
这封信一到毛主席手里,彭德怀心里头就轻松多了。他这一辈子,全搭在这国家上了,从没觉得对不起国家啥的。不过,说到还有啥放不下的,那就是自己的历史名声了。
后来,彭德怀把侄女彭钢叫到身边,求她帮忙恢复自己的历史清白,这成了他临终前最大的牵挂。看到彭德怀提出这个“小愿望”,彭钢眼里含着泪答应了,并且下定了决心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
1974年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大功臣、开国元帅彭德怀因为生病去世了,那时候他76岁。
【陆定一为何选择为彭德怀仗义执言】
彭德怀元帅因病离世后,他的侄女彭钢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为叔叔恢复名誉而努力。但遗憾的是,那时候彭钢为彭德怀争取公正所发出的很多声音,都像扔进大海的石子,一点回响都没有,完全没了下文。
那么,到底是咋回事儿,彭钢的这些呐喊为啥都没得到回应呢?
其实,庐山会议那会儿,不止一个人站出来替彭德怀说话。跟彭德怀一起打过仗,还做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就说过:
彭德怀大将军在朝鲜战场上那么拼命,怎么可能做出叛党叛国的事情呢?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所做的一切,邓华心里都有数。在战场上,他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冰天雪地往前冲。到了1951年,彭德怀因为太过劳累,头上长了个良性的瘤子。党组织看他身体实在不行,才让他悄悄回北京做了手术。这时候,副司令员邓华就接过了他的担子,继续指挥战斗。
所以,说到彭德怀的老战友,邓华对他的了解那可不是一般的深。还有像黄克诚、钟伟他们,虽然在打仗那会儿没跟彭德怀一起并肩冲过,但也都站出来为他说好话。可叹的是,这些人跟彭德怀一样,庐山会议后都被撤了职。
说到邓华他们以前碰上的那些难题,在20世纪70年代,想给彭德怀辩解一两句,那可真不容易。
不过,那时候还真有个人敢打破这个规矩,他就是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陆定一。
陆定一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能大多数人听着会觉得有点陌生。他既没有在战场上像彭德怀那样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军衔,也没在共和国或党内担任过什么大官。但要是说到新闻界,陆定一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算是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老祖宗,是新闻行业的开路先锋。
20世纪40年代那会儿,毛主席在延安搞整风运动,党里面就“新闻到底是啥”这事儿,大家伙儿议论纷纷。大伙儿对“新闻的定义”都没有个准儿,这时候陆定一站出来,给这事儿定了个性,他说:“新闻啊,其实就是最近发生的事儿变的消息。”他还强调,得记住“事实是老大”,“报道是老二”,得按这个顺序来。
陆定一给“新闻的定义”拍板后,“先摆事实”“再报道出去”,“拿事实来说事”就成了新中国新闻传播的核心原则。干了很多年新闻传播的陆定一,老挂在嘴边的是,新闻金贵就金贵在得给老百姓“说实在话”,“实在话”有时候比啥都管用,最能打动人心。
毛主席特别看重陆定一那股子真抓实干的精神,所以在抗战打完胜仗后,一直到1966年,陆定一都在咱们党内管着宣传部,他是毛主席和党中央里公认的“头号笔杆子”。
陆定一这个人啊,他生活中就爱说真话、干实事。他对彭德怀那种正直不阿、敢作敢为的性格,心里头那是满满的佩服。到了1940年,百团大战那会儿,陆定一作为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的副主任,整天跟在彭德怀身边,所以对彭德怀的真实为人,他自己心里也有本账。
到了晚年,陆定一仍然清楚地记得,跟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后的那次交谈。他回忆道,百团大战打赢后,彭德怀多次叮嘱,八路军和我们党报道这场战斗的胜利时,得实事求是,是多少就是多少,绝对不能夸大成绩,骄傲自满。这话跟陆定一做新闻工作时坚持的“拿事实来说话”的原则,简直是想到一块去了。
1959年,在庐山的那个会议上,陆定一瞧见彭德怀因为说了几句实在话,眼看就要被撤职了,心里头真不是个滋味。但那时候,情况复杂,有好多历史遗留问题绊着脚,陆定一也没能立马站出来替彭德怀说句话。不过,帮彭德怀说几句公道话,这事儿在他心里头已经扎了根,成了个非得完成的心愿。
上世纪六十年代,陆定一有幸成为了国务院的副总理。可就在他觉得自己事业马上要大展宏图的时候,他那爱说真话的性格却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给盯上了,结果导致他被撤了职,还被关了起来,足足有13年。这十多年的磨难,让他对彭德怀晚年的境遇有了不少共鸣。
所以,陆定一再次出山后,头一件事就是站出来为彭德怀说话,他大声疾呼,说要赶紧给彭德怀恢复名誉。
【陆定一为彭德怀仗义执言,后续结局如何】
陆定一站出来大胆为彭德怀说话,这事儿很快就被我们党注意到了。但想给彭德怀完全正名,还得按规矩来,一步步走完那些正式的手续。在帮彭德怀恢复名誉这事儿上,除了陆定一,还有个人特别关键,那就是王震。
王震,作为彭德怀的亲密战友,自然接到了彭德怀侄女彭钢的恳请,希望他能出面为彭德怀说几句公道话。对此,王震回应道:要让彭德怀的名誉得以恢复,非得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首肯不可。于是,在王震的积极推动下,彭钢得以将叔伯生前的殷切期望和未了心愿详尽地告知了邓小平。
邓小平明白,得给彭德怀正名,这事儿不光关乎彭德怀本人,还牵扯到很多像他那样敢于直言的人。所以,在邓小平的极力促成下,1978年,彭德怀的名誉得到了正式恢复,还补办了葬礼。邓小平夸彭德怀是“了不起的马克思主义战士,铁打的革命英雄”。
听说彭德怀的历史名誉已经正式恢复,陆定一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可能陆定一觉得,比起彭德怀名誉的恢复,对共和国来说意义更大的是,现在共和国又回到了那个“实话实说,直言不讳”的年代。这对一个一辈子都在忙新闻的人来说,对亿万中国人民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
彭德怀的历史名誉得以恢复后不久,差不多也就一年光景吧,陆定一也迎来了他应有的公正评价。他还当上了宣传部的顾问,把之后的很多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新闻工作中,一直干到了退休。
1996年的时候,陆定一老先生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已经90岁高龄了。在他快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留下了这样的话:“得让孩子们有书读,得让老百姓能说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