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媒体26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专机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再给俄乌冲突的和平方案设定期限,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特朗普是要求乌克兰方面最迟在11月27日就要签署相关协议。 之前是用“最后期限”去压签,现在忽然松口,不再卡时间点,一定有新盘算。把表面上的压力拿掉,反而能把筹码攥在自己手里:该逼的时候再逼,该拉的时候再拉。 战场并不好看。前线被动的一方在北线和东线持续失地,补给线时断时续,能源系统经不起折腾,入冬后民生负担更重,征募也吃紧。另一边的远程打击还在下沉,对后方设施的消耗带来连锁反应。这样的态势下谈,心气和底气都受影响。 欧洲内部不统一,声音拉扯得厉害。有人强调不能“以退为进”,有人承诺长期支持,也有人直言这份安排更像是让强势一方占便宜。钱还在谈,条件五花八门,真正落地并不容易。对基辅而言,这些分歧就是周旋空间,但也是不确定性。 美国国内同样分裂。强硬派认定该收尾了,传统派担心战略信誉。特朗普撤掉时间闸门,是在给自己保留回旋余地,也把焦点推回基辅和布鲁塞尔:你们自己先拿个可执行的版本出来,再看我怎么拍板。 莫斯科并不着急。他们愿意坐到桌前,但手上牌不少:产线在加码,长程精确打击维持强度,地面推进不必冒险猛冲,靠磨与控节奏就能挤压谈判空间。谈的时候不急,打的时候不乱,这是典型的优势方打法。 传出的草案从几十条缩成十几条,最硬的几块还没松口:安全框架怎么落、武装力量控制到什么程度、边界与地位如何表述。这些不是能糊过去的,每改一条,外部政治和内部民意都要付代价。 在我这不是终局提案,更像试水。基辅若急签,可能换来短期喘息却埋长期隐患;若拖到来年,战场损耗和经济压力又会反咬一口。真正的窗口在冬春之间,三条线在赛跑:欧洲的钱能不能到位、俄方工业动能能不能继续上扬、华盛顿选战风向朝哪边偏。 特朗普现在不设期限,不等于没有时间表,而是把时间表变成一张看不见的尺。等谁先犯错,等谁先扛不住。等到那个节点,他就能把棋盘重新摆好。你觉得,这根隐形的秒针会停在哪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