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个事,两个姑娘穿着明制汉服坐北京地铁,结果被人偷拍发上网,还配上句风凉话:“这儿又不是西安,穿成这样有意思吗?” 被拍的姑娘后来回应了。她说自己就是真心喜欢传统服饰,从头到脚的打扮都是花了心思的,并不是为了博眼球。这话听着挺实在的。汉族人穿自己的传统服饰,有什么问题呢?而且北京本来就是文化中心,穿汉服逛街的年轻人现在并不少见。姑娘后来私下跟朋友提过,为了这身明制汉服,她攒了俩月零花钱,挑形制、辨正版就耗了半个多月,怕买到偷工减料的山寨款,砸了对传统服饰的心意。马面裙选的是暗纹缠枝莲,绣线是实打实的桑蚕丝,摸着手感绵密不扎人,裙摆垂坠感刚好,走起来不会拖沓;头上那支珍珠发钗,是跟着非遗传承人发的教程自己做的,珠子挑的是圆润无瑕疵的淡水珠,穿线时针脚歪了三次,拆了重穿好几次,光这一件小配饰就耗了一下午,就想配得上明制汉服的规整讲究。她平时没事就翻汉服相关的古籍,知道明制袄子的盘扣样式、马面裙的褶裥工艺,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穿在身上不只是好看,更是想离这些老文化近一点。之前周末去故宫,她也穿汉服逛过,碰到不少同好,大家凑一起聊形制、说纹样,没人觉得突兀,反倒有人过来问汉服的出处,说看着就有文化韵味。 可到了地铁里,不过是正常通勤,就被人偷偷拍了发上网,还遭了风凉话。偷拍的人说“这儿不是西安”,潜台词无非是觉得汉服该待在古都景区,不该出现在北京的日常里,这种想法本身就透着狭隘。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汉服氛围浓不假,但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元明清三朝定都于此,本身就藏着深厚的汉服文化根基,明清时期的服饰形制,不少就是在北京定型流传的。现在周末去南锣鼓巷、什刹海,汉服体验店一家挨着一家,穿汉服拍照、逛街的年轻人能占到三成,地铁里偶尔碰到穿汉服的人,大多人都是路过时多看两眼,或是轻声夸句好看,没人会刻意苛责。偷拍者不仅没尊重别人的穿着自由,还偷偷拍照带节奏,本质是把自己的狭隘认知强加于人,更侵犯了两个姑娘的隐私——人家没妨碍任何人,真心喜欢传统,凭什么要被指指点点?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现在总有人见着穿汉服的年轻人,就先扣上“博眼球”“跟风炒作”的帽子,却忘了很多人穿汉服,只是单纯热爱。就像这两个姑娘,平时上班穿便装,休息时穿汉服出门,逛书店、买奶茶、坐地铁,和穿日常衣服没区别,不过是把喜欢的服饰融入了生活。反观那些偷拍发网、说风凉话的人,反倒更像在博流量,靠贬低别人的喜好博关注,比穿汉服的姑娘掉价多了。汉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就像苗族有苗服、藏族有藏装,穿自己的传统服饰,是对文化的认可,更是一种自然的喜好表达,既不违反规矩,也不影响他人,何错之有? 这些年年轻人穿汉服的越来越多,不是凭空跟风,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提升。有人会特意研究汉服形制,纠正山寨款的错误;有人会带着汉服去非遗市集,和传统手艺人交流搭配;还有人穿汉服参加公益活动,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服饰的美。这种把传统文化从书本里、博物馆里拉到日常的做法,本就该被认可,而非被苛责。偷拍者那句风凉话,暴露的不只是对汉服的无知,更是对他人喜好的不尊重,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本就该包容多元的文化表达,年轻人穿汉服通勤、逛街,恰恰是文化鲜活的体现,总不能因为不是西安,就剥夺大家穿传统服饰的权利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