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8年,开国上将彭绍辉被诊断出胸膜炎住院,妻子张纬赶到医院,却只见到丈夫的遗

1978年,开国上将彭绍辉被诊断出胸膜炎住院,妻子张纬赶到医院,却只见到丈夫的遗体,而就在观看遗体时,她察觉异常,向中央提出一要求。 1978年4月23日,彭绍辉参加空军作战会议期间,感到胸部不适,他坚持完成议程后返回住所。回家后脸色苍白,按住胸口坐下,汗水渗出,呼吸急促。张纬上前询问,他简述胸口疼痛如刀绞。她通知警卫员和司机,几人合力将他抬上车,送往医院。一路车行,他咬牙忍受,汗水浸湿衣衫,张纬握住他的右手,调整姿势缓解不适。 到医院后,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包括听诊和触诊,判断为胸膜炎,需要住院。彭绍辉安置在病房,护士连接输液管,注入药物控制症状。张纬守在床边,擦拭汗渍,提供水和药物。医生告知病情稳定,建议观察几天。她回家取替换衣物和用品。次日清晨,医院电话通知彭绍辉病情急转,抢救失败离世。张纬赶到医院,进入太平间,只见遗体覆盖白布。 张纬掀开白布,观察遗体。她注意到皮肤青紫,胸部肿胀,伴淤血痕迹,这与胸膜炎不符。她联想到彭绍辉多年主动脉瘤病史,怀疑诊断有误。询问医生死因,医生含糊称胸膜炎并发症,未提供细节。张纬追问检查过程和用药记录,医生回避称已尽力。她觉得问题严重,坚持求证答案。她电话联络中央领导,提出对遗体解剖确定死因的请求。中央批准,医院组建专家组准备解剖。 解剖在太平间进行,专家切开心胸腔,检查血管和器官。他们发现主动脉夹层瘤破裂,导致大量内出血,这才是致死因素,与胸膜炎无关。过程记录血管壁变化和出血点,确认瘤体破口大小约几厘米,出血量超过预期。报告生成后,张纬获知真相,她抽泣,但为澄清事实松口气。这次解剖纠正初始诊断,避免错误记录。医院调整结论,承认初步检查疏漏。 事件从会议突发到医院诊断,再到张纬要求解剖,体现医疗过程严谨。彭绍辉在会议讨论空军战术时胸痛发作,同事协助离开。他途中疼痛加剧。送医时,医生基于X光片和症状判断胸膜炎,忽略瘤病史。输液后短暂缓解,但夜间瘤体破裂,引发急性出血。抢救使用心肺复苏和肾上腺素,但出血过快无效。张纬赶到时,遗体冷却,她触摸皮肤确认异常色泽。联系中央时,她说明观察细节和病史,领导批复后,解剖当天下午启动。 专家组包括心血管医生,使用手术刀切开胸腔,暴露主动脉,测量瘤体直径约5厘米,破口边缘不规则。内出血积聚胸腔,量达数升,压迫肺部。组织样本化验,确认无其他并发症。报告强调瘤病多年未控是根源。医院检讨诊断流程,强调综合病史重要性。张纬在解剖后处理丧事,安排遗体火化。 彭绍辉离世后,张纬承受打击,继续操持家庭。彭绍辉生前对子女要求严格,长子彭志强一次错过班车步行二十里回家,他称赞那是急行军作风;禁止孩子乘公车,强调工农后代需吃苦。张纬遵循此家风,将彭绍辉保存的十二两黄金,全为战争时期党组织经费,上缴国家,公私界限分明。晚年她整理丈夫物品,撰写回忆录。 1991年,在彭绍辉故居,她开启棕色皮箱,内有残疾证书和战地日记,证书1937年签发,记载伤残等级,背面抚恤条款已模糊,显示战争残酷。张纬检视这些遗物,挑选部分捐献湖南省博物馆。彭绍辉参与百团大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解放战争中指挥第七军穿越关山,全歼国民党骑兵旅。 张纬守护这些革命遗产,直至2023年11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根据她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她生前热衷公益,关心老区人民,支持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工作,带领子女捐款绿化工程。她从山西走出的老战士,参加革命后在总参谋部气象研究所工作,离休获胜利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