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近常听到一种说法:只要房价再跌跌,租售比(年租金/房屋总价)就会慢慢变得合理,

最近常听到一种说法:只要房价再跌跌,租售比(年租金/房屋总价)就会慢慢变得合理,甚至超过银行理财收益率。到那时,买房收租比存银行划算,房价自然就跌到底了。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美,但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40个重点城市的租房需求环比大幅下降了14%,租金价格也在持续走低。 这可不是什么“租金稳定”,而是房租自己也快撑不住了。 指望着靠“租售比”这把尺子量出房价的底,恐怕从一开始就想错了。为什么这个看似合理的逻辑会失灵呢?关键有三层原因,一层比一层扎心。 第一层,这想法错在以为租金是“铁饭碗”,但现实是租金比想象中脆弱得多。 “租售比合理论”有个致命前提,就是默认租金永远稳定。但租金这东西,直接挂钩的是老百姓的饭碗和收入。 现在经济压力不小,就业形势严峻,很多人不得不“消费降级”——从整租变成合租,从市中心搬到远郊,甚至直接离开大城市回老家。 与此同时,市场上能租的房子却因为前几年卖的期房纷纷交付,加上不少业主“以租代售”来止损,变得越来越多。 租房子的人少了,房子却更多了,租金怎么可能稳得住?你以为房价跌是在改善租售比,但很可能租金跌得比房价还快,算下来租售比反而更差了。 第二层,就算纸面上租售比好看了,但月供是刚性的,租金收入却是波动的。 举个例子,一套500万的房子,一年租金10万,租售比是2%。如果房价跌到400万,租金不变,租售比好像升到了2.5%,看起来更划算了。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贷款买房,每个月要还的月供是雷打不动的。而租金收入呢? 可能会因为租客搬走、空置期拉长或者租金下调而减少。 这就好比开公司,产品(租金)卖不上价,但银行贷款(月供)一分不能少,现金流一断,公司照样得关门。 资产的真实价值,得看它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能力,当这个能力本身都在动摇时,房价的底根本没法算。 第三层,也是最关键的一层,是“下跌预期”比算数更可怕。 投资品最怕的就是价格一直跌的预期。当房价处于下行通道,潜在买家心里会打鼓:“现在买了,明年要是再跌10%怎么办?” 就算眼下租售比看起来还行,但房价可能下跌的损失,远远覆盖了那点租金收益。 没人愿意伸手去接一把还在下落的刀。所以,市场信心的崩塌,比任何估值模型都更能压垮房价。 所以,真正的逻辑链条其实是这样的: 经济承压 → 就业和收入受影响 → 租房需求减少、租金下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房子的现金流能力变弱、投资价值被重估 → 大家对房价的预期更加悲观 → 房价继续承压。 所以说,当租金本身都在大幅下滑时,它不但成不了房价的“稳定器”,反而可能变成压垮房价预期的“最后一根稻草”。 房价到底有没有“跌到位”,最终还得看经济活力是不是真的回来了,老百姓对未来的收入有没有稳定的信心。 在此之前,对于那些靠着静态模型算出来的“市场见底”论,咱最好多留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