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36年,斯大林在为一个人抬棺,这也是斯大林唯一的一次抬棺。那么棺材里的人是谁

1936年,斯大林在为一个人抬棺,这也是斯大林唯一的一次抬棺。那么棺材里的人是谁呢? 1936年,苏联。那是什么时候?斯大林已经是克里姆林宫绝对的主人,他的意志就是整个国家的意志。在那种威权达到顶峰的时刻,谁能想象他会亲自去为别人“抬棺”? 这种级别的葬礼,在苏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但让斯大林本人,连同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这些政治局的巨头们一起上手,亲自扶灵,这在1936年那个时间点,绝对是震动全球的画面。 那么,这个享受了“国葬中的国葬”待遇的人,到底是谁? 这个人,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 你可能在中学课本上读过他的《海燕》,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简直是热血代名词。但在苏联,高尔基的身份远不止“作家”这么简单。 他是“无产阶级文学的鼻祖”,是列宁的朋友,是革命的“暴风海燕”。 可这里面的故事,远比“领袖致敬大作家”要复杂得多,也深得多。 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点。高尔基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对布尔什维克的一些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看不惯,所以跑到了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待就是好几年,摆明了是“眼不见为净”。 那斯大林为什么非得把他请回来? 你想想,一个国家光有枪炮和工厂,那叫“硬”。但你总得有点“软”的东西,得有文化,有“国魂”。斯大林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苏联,他需要一个文化上的“教皇”,一个能镇得住场子、全世界都得认的符号。 高尔基,就是最佳人选。 1932年,高尔基在斯大林的盛情邀请下,坐着专列回国,那真是风光无限。他被捧上了神坛,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还被冠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父的头衔。 说白了,他成了苏联官方文化的“代言人”。 所以,到了1936年6月,高尔基去世,这场葬礼的规格必须是史无前例的。 斯大林亲自扶灵,这首先是一个政治姿态。 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布:我们苏联,就是这样尊重我们的知识分子,尊重我们的文化英雄。这也是在给国内所有的作家和艺术家看:高尔基就是你们的榜样。 照片里,斯大林表情凝重,和其他领导人一起,抬着高尔基的灵柩缓缓前行。这个画面,被拍下来,传遍了世界。它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领袖与文化巨匠,亲密无间。 但朋友们,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的“B面”。 1936年,这个年份太特殊了。 就在高尔基葬礼举行完仅仅两个月后,1936年8月,莫斯科“大清洗”的第一场公开审判就开始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这些革命的“老人”,全被拉上了被告席。 苏联历史上最残酷的“大恐怖”时代,拉开了序幕。 这就带来了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疑问。 高尔基的死,真的那么简单吗? 官方的说法是死于肺炎。但他去世前,他的儿子刚离奇死亡,他身边的医生也接连出事。高尔基的健康状况,一直被最高层牢牢控制着。 当时就有流言,说高尔基对即将到来的“大清洗”感到不安,他试图为那些老同志求情,这触怒了斯大林。 更诡异的是,两年后,在1938年的审判中,被清洗的前内务部头子雅戈达,在法庭上“招供”,承认是他“奉命”毒杀了高尔基。 当然,雅戈达的“证词”是酷刑下的产物,是为了政治需要。但这也反过来说明,高尔基的死,从一开始就笼罩在政治阴谋的疑云中。 现在,咱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画面:1936年6月,斯大林亲自为高尔基抬棺。 这哪里仅仅是一场葬礼? 这简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充满了政治隐喻的历史大戏。 如果高尔基是“自然死亡”,那么斯大林扶灵,是在为他一手打造的“文化符号”送行,用这场葬礼来定义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准。 如果高尔基是“非自然死亡”,那这个画面就更恐怖了。 它意味着,这位领袖可以亲手“清除”一个挡路的人,然后再用最高规格的葬礼去“纪念”他,把他彻底塑造成一个无害的、供人瞻仰的偶像。 斯大林抬起的,究竟是他尊敬的“革命海燕”,还是一个他亲手终结、并利用到最后一刻的“政治符号”? 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确切的答案。 但这场葬礼,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惊叹号,永远地定格在了1936年那个血色黄昏的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