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最近韩国高考圈出了个大新闻直接刷爆热搜,298名考生明明分数达标眼看就能踏进首尔

最近韩国高考圈出了个大新闻直接刷爆热搜,298名考生明明分数达标眼看就能踏进首尔大学、延世大学这些顶尖名校,结果全被校方一口拒绝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罪魁祸首就是他们年少时留下的校园霸凌记录。 11月19号报道,在韩国,一份中学时期的校园记录,有时比高考分数更有“分量”。   去年高考放榜后,298名成绩足以迈入顶尖高校的学生,最终收到的却是拒录通知。   首尔大学、延世大学等名校的录取名单里,始终没有他们的名字,原因很简单,档案中那笔无法抹去的校园霸凌记录。   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韩国高校招生时除了考察学生的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霸凌记录。   根据统计,韩国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在招生时,会对有霸凌记录的考生扣分或者直接拒绝。   不同高校执行力度各有侧重,启明大学以38人的拒收数量位居首位。   庆北大学则制定了量化标准,轻度霸凌者扣10分,严重者直接扣除150分,即便是拥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也不享有豁免权。   去年一年,就有397名携带霸凌劣迹的考生遭遇招生限制,最终有298名因为这种原因落榜。   几则典型案例更能体现政策的刚性。   一名在全省排名前十的考生,韩语与数学科目均考取满分,本是首尔大学的热门人选。   但校方在背景核查时发现,该生初中阶段曾伙同他人将同学堵在厕所施暴,还抢走对方的午餐费用,相关记过处分清晰存档,最终被拒绝录取。   延世大学的拒录案例同样引人深思,一名拥有全国竞赛奖项的考生,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孤立同学,并且散播谣言,这一过往经历让她的高分失去了竞争力。   这些案例共同传递出高校的招生态度,学术能力重要,但品德底线更为关键。   韩国当地将校园霸凌划分为1至9个等级,处罚措施从书面检讨到学籍开除逐级递增,只要达到情节较重的标准,相关记录就会存入专属的“霸凌档案”。   这份档案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会伴随学生整个升学历程。   在招生环节,评估标准与霸凌等级直接挂钩,4级及以上霸凌者将面临分数扣除,8级和9级的严重霸凌行为则会触发“一票否决”。   政策还打算从2026学年起,所有韩国大学都必须执行这项评估,其中10所教育类院校只要存在霸凌记录便禁止报考,隐瞒者即便入学也会被清退。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未断绝所有希望,而是为真心悔改者留出了通道。   韩国高校明确规定,有霸凌记录的考生若能提供“悔改证明”,证明材料需包括长期公益服务经历、被霸凌者的书面谅解等实质性内容,便可重新获得报考资格。   有这样一则正面案例,某学生高中时曾实施霸凌,之后连续三年坚持在福利院从事志愿服务,还主动联系当年的被霸凌者当面致歉,在获得对方谅解书后,成功通过高丽大学的破格录取审核。   反观此次落榜的298人,多数要么试图隐瞒过往记录,要么对自身行为缺乏反思,未能满足悔改评估要求,落榜也就在情理之中。   政策的影响力已渗透到校园日常,不少家长反馈,以往孩子总把“欺负同学”当作无伤大雅的玩笑,看到这些落榜新闻后,主动开始关心班里被孤立的同学,甚至主动打招呼示好。   这种转变正是政策想要达成的效果之一,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霸凌绝非“孩童间的嬉闹”,而是会对个人发展产生长远影响的严重行为。   要知道,对那些被霸凌者而言,童年或少年时期的伤害,往往会成为伴随一生的心理创伤,政策的严格执行也是对受害者权益的一种守护。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关于品德教育的讨论,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中虽已关注考生品德表现,但评估标准和执行力度尚不完善。   韩国的实践中,两点经验或许具有参考价值,一是建立权威、不可篡改的行为记录体系,让品德评估有迹可循,二是设计清晰的悔改评估机制,在惩戒与教育之间找到平衡。   当然,借鉴需结合国内校园环境和教育体系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照搬。   说到底,这298名考生的落榜,并非因一次年少失误就被彻底否定,而是他们未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更未展现出真正的悔改之意。   韩国高校的做法清晰传递出一种教育理念,学校培养的不应是只懂解题的“考试机器”,而是懂得尊重他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合格社会成员。   而那份伴随成长的霸凌记录,以及严谨的悔改评估机制,正是守护这一理念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