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进入战时,分分钟拉爆产量? 美国去工业化进程从上世纪中叶启动,到如今已成定局。1953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3%的峰值,此后一路下滑,到2024年仅剩11.4%。钢铁产量从1970年的1.37亿吨降至2023年的8100万吨,利用率徘徊在75%左右。机电领域同样凋零,家电组装多移至墨西哥和越南,核心部件依赖亚洲进口。军工虽保留高端,但整体产业链外移明显。这种转变并非突发,而是全球化浪潮下,企业追逐成本最低地的结果。说白了,美国从“世界工厂”转向服务和高科技,制造业就业从1945年的38%跌至如今的8.5%。这让锈带地区工厂闲置,工人转行艰难,经济结构失衡加剧。 低附加值产业的转移是美国战略选择的典型体现。钢铁业利润率常年低于5%,远逊软件业的20%以上,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早早外包普通钢材生产,只留特种合金给军用。机电产品如电视机和冰箱,组装环节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不足总价的10%,自然流向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军工表面高大上,实则基础部件如轴承和稀土磁体依赖进口,90%稀土来自中国。这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有意精简:腾出资源投向金融和科技,GDP中服务占比从1950年的55%升至如今的80%。但代价显而易见,产业链断裂让本土产能萎缩,2023年军方报告显示,坦克战备率仅60%,因零件短缺。 二战时期,美国工业动员能力堪称传奇。1941年至1945年,坦克产量从4000辆飙升至8.8万辆,飞机从1.9万架增至30万架,钢铁产量达8900万吨,占全球一半。底特律汽车厂转产坦克,福特 Willow Run 厂日产一架 B-24 轰炸机,工人达百万级。那时制造业占GDP 40%,失业率从14%降至1.2%,政府通过战时生产委员会统筹,闲置工厂瞬间复苏。军民融合顺畅,通用电气从家电转军用雷达,创新如喷气发动机和雷达技术直接源于战需。这种“民主兵工厂”模式,让美国一边打仗一边输出装备盟友,奠定战后霸权。相比之下,冷战后军费虽高企,但和平红利让产能闲置,转移加速。 如今,美国战时拉爆产量的说法听来豪气,实际操作却远非分分钟事。供应链脆弱是首要瓶颈,精密机床90%靠日本和台湾进口,本土两家小厂年产仅够日常。稀土永磁材料本土开采不足全球1%,中断即瘫痪导弹生产线。工人短缺更雪上加霜,制造业平均年龄47岁,岗位空缺率7.2%,年轻人避之不及。培训新人需1至2年,远超二战时熟练工储备。2023年,军方因设备老化,无法及时更换老坦克零件,F-35战机交付延误频发。洛克希德·马丁订单虽超650亿美元,利润率18%,但依赖全球分包,战时协调成本飙升。说到底,美国高端如芯片设计领先,低端基础薄弱,难以全面动员。 中美工业对比,更显美国去工业化的深层影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5%,全产业链完整,从稀土开采到成品组装一气呵成。2023年钢铁产量10.9亿吨,机电出口超1万亿美元,高铁里程4.2万公里,美国高铁项目却屡屡延期,预算超支。美籍华人忽略了这种积累:中国历经40年改革开放,代际传承建起完整体系,而美国外包后,重启需重金重组。军工上,美国F-135发动机全球顶尖,但坦克轴承从德国进口,中国已自产95%军用钢材。贸易战下,美国加税稀土,中国回应管制,暴露其软肋。现实中,美国制造业回流努力如芯片法案,投3000亿美元,却因劳动力贵、环保严,进展龟速。 美国工业潜力犹存,但挑战不容低估。高端领域如航空发动机和半导体,美国通用电气和英特尔技术储备深厚,2024年军工订单总额近4000亿美元。若战时整合,可优先保核心产品。但全面拉爆需修复断链:重建机床厂、吸引工人、囤积稀土。拜登政府推国防生产法,目标5年内扩产导弹50%,但供应链风险高企。相比二战无后顾,美国今有债务缠身,联邦赤字超35万亿美元,动员成本几何级上升。美籍华人观点有底气,却忽略时代变迁:全球化让低附加值产业成全球公共品,美国独霸难再。中国工业崛起靠实干,美国反思或成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