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的苹果真的很特别! 这段时间出门,不管是菜市场门口、小区楼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的苹果真的很特别! 这段时间出门,不管是菜市场门口、小区楼下的便利店旁,还是路边的临时摊位,总能看到卖苹果的。有把苹果装在大竹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有三轮车后斗堆得快冒尖的,还有中型货车敞开后车厢满满当当摆着的,到处都是苹果的身影,可销量却不怎么样,卖苹果的商贩不少,真正停下来掏钱买的人没几个。 菜市场里卖了五年水果的王大爷,最近天天愁眉苦脸。他的摊位前堆着两筐红彤彤的富士苹果,个头匀称、色泽鲜亮,可从早到晚,一天也卖不出三十斤。“往年这时候,一天最少卖八十斤,今年能卖一半就不错了!”王大爷一边给苹果擦灰,一边叹气,“进价比去年还贵了两毛,我不敢涨太多,一斤只卖三块五,就这样还是没人买。”旁边卖橘子的大姐搭话:“不光是你,今年苹果摊多到扎堆,我隔壁那小伙子,拉了一车苹果,搁这儿摆了三天,才卖出去一筐,昨天都开始降价处理了。” 这种“丰产不丰收”的窘境,根源其实在产地。作为全国苹果主产区的山东烟台、陕西洛川,今年都迎来了“大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受春季气温适宜、夏季降水均匀的影响,亩产较去年提升15%-20%,总产量预计突破4500万吨,创近五年新高。洛川县一位果农透露,今年自家十亩果园收了近八万斤苹果,比去年多收两万斤,可收购商给出的价格却比去年低了三成,“以前好果能卖到两块八一斤,今年最多给两块,次果才一块二,去掉农药、肥料、套袋的成本,基本没赚头。” 产量暴增的同时,苹果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下降。现在的水果摊,早就不是苹果“一家独大”的年代了。东南亚的山竹、榴莲,云南的蓝莓、阳光玫瑰,本地的柑橘、橙子,五花八门的水果摆满货架,消费者的选择多到眼花缭乱。年轻人更愿意为颜值高、口感新奇的水果买单,比如一颗能卖到十几块的晴王葡萄,或者酸甜多汁的耙耙柑,而苹果这种“家常水果”,反而成了“备选”。“家里确实经常买苹果,但现在水果种类太多了,这周买了草莓、下周想吃芒果,苹果就搁在冰箱里忘了吃,最后都放坏了。”正在超市选水果的90后宝妈李女士说,她现在买苹果都是按个买,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一次买一袋。 价格的“两头为难”,也让销量雪上加霜。果农这边,因为种植成本上涨,不愿意低价出售;商贩那边,运输费、摊位费、保鲜费都是开销,要是进价高,零售价就降不下来,可消费者对苹果的心理价位还停留在“三块钱一斤”。更关键的是,电商平台的低价冲击让线下商贩难以为继。打开购物软件,产地直发的苹果一斤才两块多,还包邮到家,品相虽然不如线下精挑细选的,但胜在便宜方便。“我这摊位一天租金五十块,再加上油钱,卖一斤苹果才赚几毛钱,怎么跟网上比?”拉着货车卖苹果的张师傅无奈地说,他最近也学着拍短视频直播卖货,可没流量没粉丝,一天下来也卖不出几单。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苹果的“同质化”太严重。不管是烟台富士、洛川红富士,还是其他产区的苹果,口感、外形都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优势。消费者买苹果时,除了看价格,几乎没有其他选择标准,一旦价格没有吸引力,就很难下单。反观一些高端水果,比如礼盒装的秋月梨、有机草莓,虽然价格昂贵,但因为有独特的口感和品牌溢价,反而不愁卖。 其实,今年苹果的“滞销”,本质上是农产品产销衔接不畅的老问题。果农盲目扩种、缺乏市场预判,导致产量过剩;商贩层层加价、渠道单一,难以应对电商冲击;消费者需求升级、选择多元,苹果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果农降价、商贩吆喝远远不够。产地需要打造特色品牌,比如发展有机苹果、富硒苹果,走差异化路线;政府和企业可以搭建电商助农平台,减少中间环节,让果农直接对接消费者;还可以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把滞销的苹果做成苹果醋、苹果干、苹果酱,延伸产业链,消化过剩产能。 今年的苹果市场,既让人看到了农业丰收的喜悦,也暴露了农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的短板。对于果农来说,丰收本是好事,但只有摸准市场脉搏、找准销售渠道,才能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对于消费者来说,苹果虽然普通,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果,适当多购买、多消费,也是对农民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