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宣布了! 11月6号,乌克兰和俄罗斯先后通报了近期的相关动态,这场跨越边境的无人机较量,不仅让战场的边界变得模糊,还暴露了双方在装备使用、成本控制和后勤保障上的现实问题,更让不少无辜平民受到了波及。 11月5号凌晨,乌军发起了两次针对性行动:一次打击了顿涅茨克机场内俄军的无人机相关设施,另一次则袭击了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的伏尔加格勒炼油厂。 这两个目标都有着关键作用,顿涅茨克机场从今年8月就开始改造跑道,还搭建了无人机储存和控制设施,一直是俄军前线无人机作战的核心据点,打击这里相当于切断了俄军无人机的补给和指挥核心。 而伏尔加格勒炼油厂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基地,一年能加工1570万吨原油,占全国炼油产能的5.6%,前线装备所需的燃料大多依赖它供应,这已经是该炼油厂今年第三次遭遇袭击,持续的打击必然会影响俄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面对乌军的无人机攻势,俄军回应称,在伏尔加格勒州击落了49架无人机,全国范围内总共拦截并摧毁了75架乌方固定翼无人机,成功化解了这次大规模袭击。 但这份看似亮眼的战果背后,其实藏着不小的麻烦:一枚防空导弹的造价高达几百万,而乌军使用的无人机一架才一万多元。 长期这样拦截下去,俄军等于是在做赔本买卖,根本难以持续。 不过俄军也在积极应对,部署了能探测小型目标的专用雷达,拦截率最高曾达到70%,但面对乌军多架无人机同时出击的“蜂群战术”,还是很难做到完全拦截。 乌军之所以能频繁用无人机发动打击,离不开西方的支持。 英国已经承诺,2025财年要向乌克兰援助10万架无人机,美国的“复制者”计划也在批量生产低成本的AI无人机,这些装备补给让乌军有了持续作战的底气。 而俄军的防御升级,本质上是在被动应对这种新型作战方式,双方的这种攻防互动,正在慢慢改变着战争的成本逻辑和作战规则。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冲突早就不局限于前线战场,已经影响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边境有60万居民因为无人机袭击陷入停电困境,乌克兰这边也面临着供暖季能源短缺的问题,无辜的老百姓成了冲突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说到底,这场无人机攻防战,拼的不只是战术高低,更关乎双方的耐力和综合实力。 低成本无人机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传统战争的攻防平衡,也让大家看清: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只是看高精尖武器的数量,更要看装备补给能否跟上、成本能否控制得当,以及是否能守住民生底线。 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冲突降温,减少平民伤亡。 而解决这些问题,终究还是要靠对话和协商,这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