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我的钱,我不能做主吗? 近日,知名律师在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现时,因拒绝说明

我的钱,我不能做主吗? 近日,知名律师在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现时,因拒绝说明1万元用途,竟被银行报警。 事件冲上热搜,网友炸锅:“取自己的钱,反倒像犯罪嫌疑人?” 事件回顾: 取钱被盘问,律师当场怒怼 央行规定取现5万元以上需说明用途,但东营反诈中心要求1万元以上就必须登记。 周律师取款低于5万元,仍被柜员追问“具体买什么?”“朋友转账原因?” 因周律师质疑规定合理性,银行直接联系反诈中心要求出警。 僵持半小时后,银行最终未阻拦离开,但过程令人窒息。 律师发声:“银行先默认储户是犯罪嫌疑人,要求自证清白,违背法治精神!” 银行和反诈中心回应:理由引争议 银行:咬定执行东营反诈中心要求,反诈形势严峻,需严防资金诈骗。 反诈中心:若银行监测到账户异常,尽职调查“可以理解”,但用户拒不配合时,银行不得阻挠业务办理。 网友吐槽:“反诈为你好,但别让老百姓取钱像过关卡!”“技术手段不用,专折腾普通人?” 政策打架:央行2025年8月刚征求意见,拟取消5万元取款登记,转向“风险分级管理”。 但地方执行时层层加码,导致标准混乱。 反诈困局:尽管银警联动成功拦截多起诈骗(如湖南老人被劝阻止损10万元),但“一刀切”询问却误伤正常用户。 隐私边界:银行追问交易细节,是否侵犯隐私?专家呼吁采用数字化工具替代人工盘问。 网友观点:支持与无奈并存 反对派:“规矩越多,骗子越开心!”“自证清白的逻辑,该改改了!” 理解派:“老人被骗时,多问一句能救命!”“反诈不易,但别矫枉过正。” 取自己的钱,却要“交代清楚”,背后是反诈责任转嫁的尴尬。 银行防风险,不该让守法的储户负重前行。技术反诈、精准风控才是出路,而非把柜台变成“审讯室”。 你的钱,你做不了主了! (文章素材来自大河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