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要拼尽全力造C919等客机?这么说吧,造了之后才会发现,这玩意儿压根不值一亿条裤子,最多值五千万条,这样就能省下一半来给自己人穿,而在这个世上,可以有尊严生产的国家并不多,中国就算一个。 有人说C919还有不少国外零件,不算完全自主研发,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懂行的都知道,大飞机制造本来就是全球合作的事儿,关键的设计和系统集成技术咱们是牢牢攥在手里的。 现在C919的国产化率已经到60%了,国产的长江1000A发动机也测试成功了,用不了多久就能装在飞机上,这跟咱们光伏产业慢慢实现自主化、减少进口依赖的过程其实挺像的。 其实早几十年前,中国就试过造大飞机了,那时候有架叫运十的飞机,还成功飞过青藏高原,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项目停了下来,但中国人想自己造大飞机的念头一直没断过。 直到这几年,C919才算真正成了气候,这不光是航空行业的喜事,更是中国制造业的底气。 这种认可比赚多少钱都重要,就像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一样。 全球能独立造大飞机的国家没几个,这么多年一直是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两家垄断市场,中国以前买他们的飞机,不光得多花不少钱,还得处处受限制。 这情况跟以前咱们买进口电脑芯片有点像,那时候芯片大多靠进口,人家说涨价就涨价,咱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慢慢开始自己研发,才逐渐摆脱了被动,C919走的也是这条路,都是为了不再被别人卡脖子。 之前认识个做航空维修的朋友,他说以前飞机零件坏了特别头疼,只能等着国外厂家寄原厂件,价格贵得离谱不说,光等物流就得十天半个月。 这期间飞机停在机场没法飞,航空公司每天损失的运营成本就不是小数目。 2019年波音737MAX出问题的时候,全球一下子停飞了三百多架这种飞机,直接损失超过200亿美元。 这事儿一出来,谁都能看明白,关键东西要是靠别人,人家一旦出问题,自己就得跟着受影响。 所以后来中国才决定自己造大飞机,也就是C919,当时不少人还觉得没必要,说直接买多省事,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精力。 可现在算笔账就清楚了,以前买一架国外大飞机得用一亿条裤子的钱去换,现在自己造C919,最多花五千万条裤子的成本,省下来的那五千万条裤子,可不就能让更多国人享受到实惠嘛。 造C919可不是简单把零件拼起来就行,前前后后有二十多个省份、上千家企业参与进来,还有三十多万人扑在这个项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研发团队的人特别拼,经常一周要工作六天,每天干十一二个小时,碰到关键的研发节点,干脆就住在厂房里,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这份辛苦劲儿,跟咱们国家当年搞高铁自主研发的时候差不多,都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扛过来的。 最难的还是攻克核心技术的过程,比如飞机的控制系统。 以前中国从来没接触过这方面的技术,连能参考的资料都找不到,研发人员只能自己一点点计算、一次次做试验,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终于搞明白其中的门道。 还有机身用的特殊合金,要求又轻又结实,研发人员反复试了无数次,才做出符合标准的材料,这份坚持确实不容易。 不过有个事儿挺有意思,现在C919的订单都超过1400架了,可过去两年才交付了16架,跟空客同期交付的760架、波音的340架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后来才搞明白,大飞机有三百多万个精密零件,安装精度得达到纳米级,一点都不能出错,而且研发制造团队是新组建的,得先磨合好保证质量,才能慢慢提高产能,这么做也是为了长远考虑,毕竟飞机安全是天大的事。 要说这C919一进入市场,波音和空客就有点慌了,赶紧给自家的飞机降价。 以前这两家垄断市场的时候,想卖多贵就卖多贵,根本不愁没人买,现在有了C919这个竞争对手,不敢再随便要价了。 而且C919的定价本来就低,单架飞机比波音的同类型机型便宜1000万美元,后期的维护成本也省得多,航空公司自然更愿意买,这跟咱们国产品牌手机靠性价比占领市场的路子挺像。 现在出门坐飞机,偶尔能看到C919的身影了,听说已经交付了十几架,开通了好几条航线,载着几十万人安全飞行了不少趟。 西安航天基地研发的航空铝材,性能能对标美国的产品,价格却只要三分之一。 同时还创造了很多工程师、设计师岗位,让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好的就业选择,这跟新能源汽车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情况很像。 早年间中国从国外买大飞机的时候,可没这么自在,人家报多少价就得按多少价付,半分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想订一架还得排好几个月的队,就算把钱交了,还得答应人家一堆条件。 比如以后飞机维修只能用他们家的零件,这哪是买东西,分明是花钱看别人的脸色。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