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媒表示,由于中国越来越强硬的行为,中美距离战争仅有一步之遥。借着这一次中美即将

美媒表示,由于中国越来越强硬的行为,中美距离战争仅有一步之遥。借着这一次中美即将举行的会晤,美媒表示,特朗普应该抓住机会建立一个常态化、持续性、实时性的军事接触体系,以避免中美因可能的擦枪走火,而引发战争的风险。10月27日,纽约时报刊文声称,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的空军和海军力量之间的危险拦截和不安全相遇事件激增,而且没有缓和的迹象。 即将到来的中美会晤,确实成了特朗普政府搭建军事接触体系的最佳契机,毕竟再任由这种“擦枪走火”的频率上升,谁也不敢保证下一次相遇不会演变成直接冲突。 先看看那些真实发生的近距离接触,每一次都足以让人心惊肉跳,2025年3月,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公开透露,美军F-35隐形战机在东海上空与中国歼-20战机发生了近距离相遇,歼-20的专业飞行动作和配套的指挥控制体系让美方印象深刻,甚至让美军意识到自己的E-3预警机已经老化到无法应对这种隐形平台的程度,不得不计划在两年内全部退役。 这可不是简单的伴飞,而是隐形战机之间的直接对峙,双方的距离近到能清晰感知对方的战术意图,稍微一点操作失误就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同年5月,美军1架RC-135侦察机蓄意闯入中国海军17舰编队的南海训练区域,试图实施侦察干扰,中国南部战区立刻组织空中兵力全程跟踪监视,虽然处置过程依法依规,但这种闯入训练区域的挑衅行为,本身就把两军推向了危险边缘。 到了9月,美舰再次擅闯中国西沙领海,南部战区依旧是依法依规进行识别查证和警告驱离,可这种高频次的闯入,让南海这片海域成了中美两军的“对峙主战场”。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活动强度一直在刷新纪录。 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发布的报告,仅2023年就有“尼米兹”号、“里根”号和“卡尔・文森”号三艘美国航母在南海开展活动,而到了2024年,美军印太司令部的军机抵近侦察次数更是有增无减,平均每天都有多架次军机在中国当面海空域活动。 2025年4月中美在上海举行的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工作小组会上,中方明确指出美军舰机的高强度演训和侦察活动极易造成误解误判,这背后其实是两军安全距离的不断压缩。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一边喊着要避免冲突,一边却在不断强化在亚太的军事部署,重新组织驻日海军陆战队使其具备攻击海上军舰的能力,还获得了菲律宾多个机场和海军基地的使用权,甚至拉着菲律宾、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南海搞联合演习。 可这场号称“对抗中国挑战”的演习实在有些滑稽,美军派出的是即将退役的“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加拿大派来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蒙特利尔”号护卫舰,菲律宾的巡逻舰更是1967年就开始在美国海岸警卫队服役的老古董,澳大利亚干脆只派了一架P-8A巡逻机凑数,这种拼凑起来的“威慑”,反而让美方的挑衅显得更加底气不足,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持续施压。 中美两军之间的沟通短板,让这种紧张态势雪上加霜,虽然目前两国存在高层沟通、国防部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和战区领导通话等多个沟通渠道,但真正能管控一线部队行动的战区领导沟通,频率还远远不够。 2024年9月中美两军举行的战区领导通话,虽然达成了“深入交换意见”的共识,但这种沟通并没有形成常态化。 要知道,一线部队的指挥员直接交流,才能最快消除误会,可现实是,美军一线部队频繁做出挑衅动作,而中方只能被动回应,双方在现场缺乏有效的实时沟通机制,往往是一方行动,另一方只能靠猜测意图,这种信息差正是“擦枪走火”的最大隐患。 美国空军那位曾预测2025年中美会因台湾问题开战的四星上将,虽然其言论被国防部否认,但这种内部的战争猜测,本身就反映出美军内部对中美军事对峙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会传导到一线部队的行动中,让他们的操作变得更加激进。 中国的“强硬”其实很好理解,面对美军在自家门口的高频次挑衅,总不能坐视不理。 以前美军可能还会有所收敛,可现在越来越肆无忌惮,从东海到南海,从侦察机闯入训练区域到军舰擅闯领海,中国军队的回应不过是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可在美媒眼里却成了“强硬行为”。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让两军之间的信任变得极度稀缺,就像《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的,中美之间的信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也更稀缺。 特朗普政府如果真的想避免战争,建立常态化、持续性、实时性的军事接触体系确实是当务之急,至少能让一线部队在相遇时,有一个直接沟通的渠道,而不是靠猜测和本能反应。 毕竟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上相互交织,真要是爆发战争,没有任何一方能从中获益,可美军的持续挑衅和中方的必然回应,正在把两国推向危险的边缘,这次会晤要是抓不住机会,下次再出现隐形战机近距离相遇或者军舰对峙,可能就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了。